省档案馆收藏让“浙江一家人”青史留名

发布时间: 2014.01.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民营经济的温州模式、小商品市场义乌的强县扩权、中国美丽乡村的安吉样板……这些听起来颇为宏观的命题,其实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改革,许多人抓住机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多的人受改革之惠,生活越来越好。 
从11月25日起,本报连续推出“35年11个家庭?改革改变生活”系列报道,旨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11个家庭奋斗故事,各有各的酸甜苦辣,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35年恢宏改革史、浙江变革史。 
昨天,记者得到消息,浙江省档案馆将收藏本报的这组特别报道。 
我们将为报道中的11个家庭建档,将资料保存起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青史留名。”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负责人说。 
众多读者打进热线分享他们的改革故事 
改革35年,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来自个体的感受,最能说明改革带来的好处。 
11月25日,我们的征集令发出后,众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96068。他们中,有年逾花甲的老人,也有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过往,每个人很多话要倾诉,无论是感慨、唏嘘,还是感恩。 
我们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1户家庭进行走访报道,你能看到,每一次制度的变迁,每一道改革的指令,都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温州八大王”之一的目录大王叶建华,30年前,因为下海,被冠以投机倒把的罪名;中央下达保护私营经济的一号文件后,温州模式悄然兴起。平反之后的叶建华在这股浪潮中,开公司、办工厂、炒楼房,闯得风生水起。如今年逾60,还在醉心于技术创新。他的故事,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温州精神: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强不息; 
13年前, 德国人奔德来义乌做生意,并在这里娶妻生子。他用亲身的体会,告诉你义乌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发展成如今的“世界第一市场”的。在这场奇迹般的变革中,我们也能看到,政府这只指挥之手,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安吉姑娘翁建英,28年前跳出大山,做了城里人,完成了她梦寐以求的华丽转身。可是14年后,她又带着丈夫女儿重返当初的小山村,做起了农家乐的老板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浙江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的政策,所有这些积聚起来,改变了当年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安吉已是中国美丽乡村的样板。 
………… 
温州一家人、宁波一家人、绍兴一家人、杭州一家人……11个家庭的聚合,就是“浙江一家人”。 
11户家庭资料被建档保存 这在浙江档案史还从未有过 
本报这种画卷式的报道方式,得到了浙江省档案局的关注。 
我们打算为这11户家庭建档。”浙江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负责人说,这11户家庭都是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其实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既有广泛性又有多元性。反映出了改革开放35年来国家政策的变迁,证明了党和政府一系列改善民生重大举措的正确性。我们考虑将他们作为首批个人建档的入选者,把他们整个家庭的资料保存起来,让普通百姓也能青史留名。” 
实际上,在此之前,省档案馆保存收藏的资料,更多的是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而为普通人建档,还从未有过。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家庭建档的指导工作,这是不断拓展建档对象、丰富档案资源,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有益尝试。”省档案局相关人士说,“我们希望能为这些有代表性的普通家庭建档,保留他们的生活痕迹,比如多年来的工资条,不同时期的全家福,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纪念物、奖状、成绩单、大学录取通知书等等,这些都具有时代特色,也是宝贵的民生档案资源。” 
该负责人介绍,省档案馆拥有现代化的保管条件,迄今已收藏了上百万件档案资料,“希望社会各界将珍贵的资料,捐赠或寄存到我们的档案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