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工作的新理念:从“小编研”走向“大编研”

发布时间: 2013.11.06   来源:超级管理员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改革开放30 年来,档案编研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最初分别讲编纂与研究,到编研结合,再到编研开发,档案编研工作的理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不论是选题思路还是成果形式,也不论是运作方式还是出版机制,乃至编纂与研究的关系, 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而积累了编研工作的新经验,形成了编研工作的新理念。这里结合明清档案编研工作实践, 对改革开放以来档案编研工作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成果试作思考和梳理。
选题立项:由主要面向专家学者编史修志,转变为全方位多元开拓,档案编研的业务领域大大拓宽广开思路是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的时代理念。激活编研工作,首要的是拓展选题。 这是编研工作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档案编研工作者积极适应时代需求, 努力拓展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使档案资料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明清档案编研工作在选题上全方位多元开拓的新理念,是在近30 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并丰富起来的。主要体现在:第一,增强时代意识,主动围绕国家大事开展编研工作;第二,强化服务观念,密切配合文化建设深入开发明清档案,打造一张张个性鲜明、价值珍贵的“文化名片”;第三,抓住国家清史工程契机,积极推出专题编研成果;第四,研究文化市场走向,应对公众文化热点, 主动立项出版;第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 让明清档案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证明, 捕捉编研选题眼界须放宽放远, 编研工作须与时代发展合拍。
成果形式:由一次性、单一史料出版,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价值系列开发, 是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新型模式。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其成果往往是一次性的单一的史料出版, 其社会受众面窄, 编研成果的影响范围也就比较小。编研工作不能总是涛声依旧,要想方设法让编研开发工作登上时代的客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编研工作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这样一条新路子。在系列开发方面,我们坚持排印、影印、线装、图录、光盘、胶片、网站等多种出版形式并举,在对专题
档案进行系统编纂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举办专题展览、拍摄电视专题片、研发文化礼品。档案编研工作既要扎扎实实,也要有声有色。我们结合项目进行宣传,通过新闻发布、系列报告、媒体专访、首发式等形式, 推动档案编研成果更通畅地走向社会。 信息社会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建立网络编研新平台,是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又一契机。
档案编研开发是个大理念。首先,档案编研必须走出一次性单一的史料出版,课
题运作须学会滚雪球, 力争事半功倍地扩大编研成果;其次,编研开发须与现实社会结合,找准切入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这样推出的成果才有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档案的价值;第三,课题成果必须做到灵活多样,满足各领域、各层次的不同需求。
运作方式:由关门编研,转变为开门合作,走出一条开放式编研之路开放和谐是疏畅档案编研通途的基本保障。 档案编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在运作理念上要开放和谐, 走开放式社会化编研之路。开放搞编研,编研项目成为多家的合作成果,这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优势, 共同把档案编研开发这个蛋糕做大,这是档案编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