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2.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地方志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为新中国以来第一个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具有深远意义。
编修方志
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历史上编修府志(含图经)、县志60余次,其中余绍宋所纂民国《龙游县志》,在中国方志界享有盛誉。上世纪80年代初,衢州市本级和所属各县相继成立市、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启动新中国建立后第一轮修志。1994年,新编《衢州市志》出版发行,至此,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2002年,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市本级和各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启动。目前,全市整体进度居全省首位。此外,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专门志和乡镇志编纂、旧志整理、理论研究、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
目前,衢江区、柯城区、常山县、开化县、江山市已编纂出版第二轮地方志书。重修《龙游县志》为浙江省创优试点工程项目,完成初审后年内着手开展复审工作,《衢州市志(1985—2005)》即将进入终审阶段。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在抓好进度的同时,落实《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严把质量关,如期编纂出版《衢州市志(1985—2005)》和重修《龙游县志》。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后,着手筹备第三轮修志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进该项工作,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
编修方志
有利于浓厚理论研究氛围
全市已编纂出版各类专门志和乡镇村志100余部,其中《开化县林业志》(1988年版)于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蜀阜志》《白沙村志》颇具特色,影响较大。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全市方志部门要加大对专门志、乡镇村志的指导和管理,发动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乡镇村编纂志书。同时,配合上级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组织编纂工作。目前,市本级4部府志和常山县5部县志的整理与出版任务已完成。
衢州方志学者写作出版方志理论著作10余部,在各级方志刊物发表大量理论文章。《规划纲要》颁布后,要进一步营造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组织学术研讨,围绕地方志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等开展研究,为修志编鉴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规划纲要》提出的“形成为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添砖加瓦。
编修方志
有利于梳理地方历史记忆
全市方志系统经过多年努力,通过修志编鉴及其他各种途径积累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地方志资料,这是一个记录和保存衢州市情的重要载体。《规划纲要》为资料建设指出新的方向,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依法收(征)集力度,也要通过社会调查、口述史等方法拓展资料搜集渠道,建立和完善地情史料的收(征)集、保存、管理制度,推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市、县两级方志部门建立了方志陈列室或阅览室,常山县已建成方志馆。
全市方志系统通过编纂地情书、接待查阅、服务农村文化大礼堂等方式,发挥了地方志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规划纲要》对该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修志为用,利用方志部门的优势,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手段,开发一批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产品,把地方志资源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成果,满足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地方志资源的共享共用。同时,方志部门要有主动服务意识,推动方志文化走进机关、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军营,培育衢州的地方历史记忆。
(注:摘自2015年12月5日《衢州日报》第三版)
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胡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