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方言: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 2014.04.01   来源:超级管理员

“呜呼!奈何?天!”

  读到这样的文字,你或许会以为,这是哪位古装历史剧演员在念台词,是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汨罗江边叩问苍天。而其实,它是当代江山的一个乡村农妇,失手打翻一缸米粥时的一阵惊呼。其夫或许就会在一旁宽慰她:“无几许,弗会(连读)奈何,弗会奈何!”

  不过,这对农村夫妇是用江山方言讲这些古语的,域外人听了当然如听天书。

  方言难懂,江山方言尤其难懂,外地人学江山方言更是难乎其难。笔者父亲原籍安徽,少小时即来江山,一住70年,有些江山方言的语音,即便到老仍然发不准。比如,他总是分不清江山话的“酒”、“粿”、“纸”、“枝”。由此足见,说江山话需从牙牙学语时开始,是江山人的母语。

  多年浪迹他乡的江山游子,有朝一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你会发现,你所怀念的故乡,其实是你的童年:童年的儿歌,童年的民俗,童年的文化,归根结底是童年的语言。你走在大街小巷,物换人非,唯一不变的只有乡音。老家或许已无亲人,曾经在哪个村落成长已无多大区别。恰如汉语是海外华人的祖国,江山话才是你真正的故乡。

  如果你是一个江山人,说得一口流利的江山话,遗憾的是,你却根本无法写下你说的话,因为你不知道这些话的本字是什么,按照读音写下来,那是连鬼都不懂的文字,当你将它翻译成普通话的文字时,它就不再是江山话,甚至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你的意思。

  为什么江山话这么特殊?多数江山人自己也搞不清。此前也有一些文化界有识之士做过研究,发表过一些关于江山话的零星文章,但终因未成体系难成大气候。

  现在,终于有个江山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他叫赵普义。赵先生是地道的江山本地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后在江山市文化局长任上退休。

  板凳一坐十年冷,埋首潜心做学问。赵先生的扛鼎力作《江山方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8月),积十年之功于一书,通过系统研究梳理江山话,为读者展示了江山方言的特殊魅力。正如傅国通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赵普义先生为家乡语言文化事业作出了具有首创意义的贡献。”首创谈何容易,他的文化局长真没有白当。

  赵先生先是设计了一套江山方言的拼音方案,解决了江山话的注音问题。然后考证了一批江山方言词的本字,基本解决了江山方言的有音无字问题。最重要的是,他考释了一批方言词语,探寻江山方言古词语的文献源头。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他指出:江山话难懂的原因,首先就在于“古”。在江山方言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上古读音、上古词语和上古语法,至于中古的成分,可说是俯拾即是。

  按照作者的界定,见之于古代文献的在江山方言中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不用的词语,属于江山方言古词语。经过作者的考证,可以在古词典、古文献中找到出处的江山方言古语词,有675个之多,其中先秦两汉时期344个,魏晋南北朝时期86个,隋唐五代时期75个,宋代78个,绝大部分仍然保留上古或者中古时代的读音。

此外,江山方言还有很多口头常用语是书面语或古词语,在普通话的口语中是不用的,如:尽极无奈,不大自大,不自量力,莫名其妙,情不自禁,岂有此理等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研究,绝大部分江山人闻所未闻。因为牵涉到许多古代文字,字库不敷使用,在这里无法详加介绍。只好请读者去看赵先生的原著。

  通过科学扎实的研究,作者得出结论:江山方言是某一历史时期从汉语通语中分离出来的,形成后又不断地受到汉语通语的影响,所以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语。这些汉语古语词就像地下宝藏,层层叠加,形成不同的历史层次。

  在其他方言中,有个别古代词语保留并不少见,但像江山方言这样,保留了那么多古代词语,且成体系,有规律,不说绝无仅有,也确实难得。

  当你行走在江山的大街小巷山村乡野,你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来到隋唐,来到秦汉,你或许就会听到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古语古音,让你流连忘返。

  江山方言是世世代代的江山人民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

  江山方言如此之美,以至于作者赞不绝口,如醉如痴:徜徉其间,耳际偶尔会飘来古音古语;深入其内,隐约可见汉语从古到今的嬗变轨迹;揣摩梳理,抑或能触摸到汉语方言形成的一般规律。

  作者对江山方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也证明了:江山方言是晋代“五胡乱华”后,北方移民带来的中原汉语与当时江山原住民的吴语融合而成的,其中以两晋时期的中原西部汉语为主要成分。江山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研究江山方言,记录江山方言,保护江山方言,是现代江山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且是一种非常迫切的重要责任。”为此,赵普义先生满怀深情地建议:我们应该对江山方言进行普遍的调查记录、录音摄像,建立江山方言有声数据库,为江山话留下一批原始资料。应该组织进行江山方言的研究,出版一批研究成果的书籍。还可以建立方言传承馆,展示江山方言的风貌,使其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展示窗口。

  目前,“江山方言”在已被列入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这是值得所有江山人感到高兴的事。

  当然,未来关于“江山方言”的研究传承之路还很长,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大家去做。而赵普义的《江山方言》,则是已经迈出的第一个大步。

  (作者吴拯修系著名文学评论家,籍贯安徽歙县,出生于江山,定居金华)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