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21 来源:超级管理员
武当太乙拳演示
古名定阳的常山有着丰厚的非遗项目,上月中旬,常山县文峰广场举行“薪火相传·美丽常山”大型全县非遗展演活动,展出演示非遗保护项目11项。老戏新唱的《取经还乡》气韵飞扬,《青石唢呐》响遏行云,《輶辂拳》、《木马舞》、《洗马舞》竞起焕彩,《双龙戏珠》龙腾虎跃……
这是田野里生长出的“非遗”的魅力,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面对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的消逝,我们需要一个“抢救”工程。
常山版“梁祝”——琼奴与苕郎
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琼奴与苕郎》讲述了常山版的“梁祝”故事。
王琼奴是宋代常山县城人,文采卓然,她与徐苕郎之间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令人盈泪动容,被誉为常山版“梁祝”。明代李昌祺的《剪灯余话》、周复俊的《泾林杂记》、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清代靓芬女史的《女聊斋志异》等古籍都较详细地记载了王琼奴和徐苕郎的爱情传说。上世纪20年代初,近代川剧研究者尹昌龄以王琼奴的传说为蓝本,编写了大型川剧《离燕哀》,它与赵熙的《情探》、冉樵子的《刀笔误》被称为近代川剧的三大名剧。
王琼奴与徐苕郎演绎的凄美爱情故事源起宋代,因为地方富豪刘汉老儿子刘汉志也相中琼奴,王琼奴与徐苕郎的相爱,连续遭到了刘汉老、吴总兵等人的迫害,最终导致苕郎冤死,琼奴殉情。这个故事以琼奴与苕郎的爱情故事悲剧为线索,对暴虐成性、鱼肉百姓的官吏豪强进行了控诉,赞美了琼奴这一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演出当天,恰逢中国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当那王琼奴扮演者舞动的水袖以及舌如转蓬、曲折高低的唱腔飘荡在文峰广场,那些恋爱中的男女观客,他们手攥得更紧。当然,调皮的孩子们不懂,他们拿着大人的手机一个劲地拍着台上的花花绿绿。
无极而后太极——太乙拳
武当太乙拳(宋氏门)也是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项目。去年,武当太乙拳的第六代传人左琦在常山县城开了一所自己的武馆。今年的元宵节,左琦带着他的弟子来到了常山县非遗展演现场。
左琦的父亲左江桥曾师从武当弟子宋舍毛,少时的左琦就曾在陈家沟习武过。曾多次在全国获奖的左琦不但自己把武当太乙拳打得绵绵不绝、密不透风,还在常山里择祠专门授徒,当然他不仅停留在“技”层面,授徒时特别强调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有意思的是:当左琦带上他9岁的儿子左韬正上台演出时,他7岁的外甥女蒋宸怡也从杭州赶来上台表演。家住杭州的蒋宸怡,其师傅居然就是左琦的父亲左江桥。同演一台佳话的两孩子时而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时而手挥琵琶、左揽雀尾……看着孩子们的进步,不光左琦高兴,市、县文化工作者都感到欣慰:非遗在传承中得到弘扬。
相逢意气一声吼——喝彩歌谣
曾令兵是常山文化“名人”,他不但个人收藏5万多册“小人书”,还不遗余力地在常山建“四贤文化墙”、“民俗展馆”,挖掘整理常山民俗文化。元宵节上,曾令兵不光把80多岁的老爸曾祥泰(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请上台,还带来了20多位亲友团登台。
常山境内自古民间流行结婚、新屋上梁时进行喝彩的习俗,以图吉利。结婚、上梁的喝彩内容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 “伏以:双手拉金绳,栋梁快起程,梁重超千斤,主人要高升!”跟老爸学喝彩歌谣的曾令兵一开始就博得了满堂喝彩。突然,忘词了,卡住了。不知是不是故意的,总之曾令兵摸摸光头后,又开始喝彩了:“三中全会引新路,常山发展展新图……”又博得全场喝彩。能把传统的利市话与当下结合,厉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