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2.11 来源:超级管理员
汉语言是数千年中华民族进行情感、生产、生活交流的一种工具,在传承中创造,在记述中传承。汉语言中的江山方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深奥神秘、情趣幽默、区域特色厚重,如同江郎山那样屹立天半、音正腔朗。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和肃除汉奸的谍报通讯中,江山方言就起到了其它汉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江山方言的特殊性,2013年7月15日在大陈汪氏祠堂召开的全市“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上,浙江农林大学数十名江山籍有志学子,打出了“保护江山方言”的横幅、发起了“保护江山方言”的倡议,引起与会者的赞同!
姜洪水先生编著的《江山话浅解》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是挖掘江山地方文化的又一桩好事,对老一辈江山人来说,是心愿的期盼,对年轻一代则起着传承的作用。
姜洪水先生,熟悉他的人都称他是“江山通”,他对江山方言研究情有独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就潜心收集、整理和研究江山方言、地方民俗风情等,并常在《江山报》及相关杂志上发表有关江山方言、江山民俗风情等内容的文章。他在2000年出版了《江山方言考释》一书;2006年出版了《江山杂谭》,2011年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而早在1997年撰写的《酸甜苦辣音义趣谈》一文,被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咬文嚼字》月刊登载,并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转载。如今,他又把经过四十多个寒暑收集的江山民间方言素材,经过反复考证,十易其稿后编纂成《江山话浅解》一书。这是姜洪水先生为江山语言文化积存研究,献出的又一份宝贵财富。
《江山话浅解》有很强的可读性。细品江山话的原味,它是中国古老语言的活化石。某些江山方言在汉字产生后就开始使用,不仅亘古,且集形象性、哲理性、地域性、风俗性、独创性于一体。“离祖不离腔”,特别是浓浓的乡情是靠语言来体现的。两年前,一批六十年前背井离乡到台湾去的江山籍台湾同胞回乡祭祖探亲,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举行书画联展,浓浓的江山话交流,体现出乡情、亲情,格外亲。保护传承江山话,实质上就是保护传承江山地方文化。
《江山话浅解》是一本查阅江山方言的工具书。它收集了千百年来在江山这块热土上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江山人在人文地理、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的词语3400余条,可谓集江山方言词语之大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经常要做的农活、家务,农家使用的有些家具、农具等,已被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活计、家务、家具和农具所替代,与之相关的江山方言,如“撇脱”、“熙呵”、“蹬剩毛衣”等一些原来常用的江山语言,在现在的江山方言用语中已逐渐淡出,而被其它用语所淹没。但读者只要翻开《江山话浅解》,就能从中知道某句江山话在某些特定场合下的语意。《江山话浅解》一书,夸张一点地说,就是江山话字典,不仅起着传承、记载江山方言历史的工具书作用,而且也为地方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很宝贵的资料。
在编排方法上,按照江山话词语笔划的多少进行编排,从一划开始,循序渐进,直到廿二划止。只要知道江山方言第一个字是几划,到书中一查便明了。这样,读者是方便了,然而,对于八十多岁高龄的姜洪水先生来讲,收集、整理、编排这三千多条词语,不知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姜洪水先生为记载和传承江山方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印证了这位挖掘江山方言有心人的意志、毅力和用心。
我与姜老熟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任政协委员期间。他是江山市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体魄硬朗、谈笑风生,引典据经、话说江山;他是江山诗词学会的会员,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即使到了耄耋年龄,诗词学会每次组织采风活动,他也从不间断。与他接触多了,了解日深,交往甚频。他生在礼贤,放过牛,种过田,上过大学,其后一生执教,可谓桃李盈门;他治学严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江山乃至衢州地区教育系统内颇有名气。年初,姜老手捧着厚厚一叠二十多万字的《江山话浅解》初稿,要我为其写序。我仔细翻阅姜洪水先生的稿件后,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他在崇山峻岭、乡间阡陌中穿行和挑灯夜书的背影,听到他在深山茅檐下、旷野地头边、商店车站旁与人交谈的声音。就凭他那股执著致力于记载、传承、弘扬江山方言的“书神”精神,我无由推却、唯命是从,蘸墨弄笔,以《挖掘江山方言有心人》为其代序,并以《常青树》楹联,赠予姜洪水先生:
如松如柏经寒风雨雪常青翠;
能写能吟至古稀耄耋尚耕耘。
王厚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