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黄金周”不长不短,可未婚大龄单身狗的任务却很重,除却“出游的需要”,接下来就是“相亲的任务”。甚至,对于父辈们来讲,媳妇儿都没有,出游也只能称得上“闲晃荡”,终究不落实。所以,“黄金周”终归和“颜如玉”有关,相亲“不见不散”,却不见得能终成眷属。
事实上,国内的假期,就是一场烟火很重的Party,走亲访友,人情送往,外出散心,赶场随礼,都被安排得严严实实。总之,人们在假期中,可能比上班时还要忙碌,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于此,如“相亲”这种带有家庭任务性的活动,肯定会被“强势安排”。
当然,这里面也分情况,有自主相亲的,也有父母指定的。普遍来看,父母指定的,好像必须去“见一见”,哪怕“当事人”见面后,互相坦白,“父母命不可违”,也还是要“吃个饭,打个招呼”。因为,这里面不只是当事人的事儿,还关乎到介绍人和各自父母的体面。
于此,我们会发现,关乎父母指定的相亲任务,最后,确实就成为一种任务,而这也是国内父辈和子女较为微妙的一种互动模式。父母觉得为子女好,子女又害怕父母难过,于是,“这边热切,那边遮掩”,最终只能在瞒骗中,交换人情的“塑料花”。
说到底,这很不正常。可是,在宗族化的家庭认知中,这样的秩序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在宗族秩序中,婚姻被奉为很重的考虑,无论男女,“不结婚”比“不学无术”更可耻。并且,这种“耻感”还连带着父母。所以,“逼婚”的核心人物是父母,就较为容易理解。
因此,对于“相亲黄金周”的应用而生,就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本质上,它属于一种道德秩序上的“刚性需求”,因为,“相亲本身”关乎婚恋,而婚恋又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下进行。所以,“小长假”伴随“相亲高潮”,就显得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背后的“逼婚高潮”,才是核心驱动,而且值得我们深思和玩味。
“相亲”的目的,一定要奔着结婚去,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很多人看来,“相亲”就是为寻找结婚对象。可事实上,这只是将“相亲过程”略去的一种认知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算“相亲成功”,也不见得马上就能“谈婚论嫁”,中间怎么也得相处半年八月后再说。
毕竟,就算“相亲成功”,不见的日后就能走进婚姻。因为,相处到相知,并不容易。所以,主流的相亲认知中,以处朋友为主,因为,能走进婚姻殿堂的佳人,可遇不可求。所以,对于相亲的目的,真的不必那么认真,要不然,才是真的“耍流氓”。
一种较为绑定的“即视感”,就是两个相亲的人,就好像一定会发生关系一样儿,总觉得有些认知上的别扭。所以,这导致相亲被“油腻化”,尤其对于女性来讲,好像并不友好。甚至,还有一种偏见,认为女性嫁不出去,才出来“相亲”。这种认知秩序之下,“相亲”就成为“逼婚”的牺牲品。
坦白讲,“逼婚”本身没有意义,但是,父母逼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却呈现出生命秩序的使命,也就是“传宗接代”的意义。所以,“父母逼婚”,很大程度上,是为“逼生”作准备。目前来看,“逼婚”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站在不同的解构尺度上,确实结论不同。
站在传统的婚恋秩序上看,奉行自由婚恋的人,貌似不被看好,也难以寻找的真正的幸福。因为,传统婚恋较为看重“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儿”。就比如,二十出头一定要谈恋爱,三十以前最好结婚,三十多岁最好赶紧生孩子,要不然,错过节点,婚姻生活就会一团乱麻。
这种节点化的婚恋秩序,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踩对节点,都能搭上优化的婚恋列车。可现实的婚恋秩序,总是不考虑后者,于此,才会出现较为撕裂的婚恋秩序。当然,对于不婚主义者来讲,压根儿就不在主流婚恋秩序的探讨范畴,这里不作过多参照。
于此,要知道,“被妖魔化的父母”,“被污名化的相亲”,可能根本没那么可恶。作为“年轻一代”,如果真正想“摆脱相亲的桎梏”,就要坦然面对“相亲的存在”。说到底,个人原子化时代,社交频率提升,但却不见得恋爱的频率会提升。因为,人设化的社交,会消解人与人的亲密感。
从父辈们的口风中,我们很容易得知,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相亲的真诚度比现在高很多,成功率也较高。当然,不排除“婚恋保守”和“婚恋传统”的原因。不过,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面对面的相亲,以及将婚恋奉为人生重大转折点的认知中,当事者会更为慎重考虑。
而对于,人设化社交,很多时候,表面上显得很直观多元,但却很难轻易的摘下面具,真诚以待相亲对象。说到底,相亲的主体是自己,“妖魔化父母”,“污名化相亲”,都属于一种道德杂音。幸福永远只有一种样子,可寻找幸福的路,却有无限种,就看你自己选哪一种?
而回到“小长假”本身,使命感还是太强,这也让“小长假”变得不那么可爱。就拿“相亲”来讲,节后估计又会生发出各种奇葩相亲遭遇经历,就好像相亲不再是温情浪漫,而是充满高度预警的一次历险,尤其,对于大龄青年群体,好像天然的不友好。
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相亲的处境,作为大龄单身青年,都好像早已心力交瘁。“小长假”在可预见的“逼婚高潮”中,越来越面目可憎。然而,这就是代际沟下,最真实的图景。父母根本不试着理解子女,而是天真地以为,婚恋之事儿,就是男女之事儿。
所以,我们能察觉到,在大龄未婚青年之中,多是悲叹哀嚎之声。他(她)们渴望爱,也渴望理解。可是,所到之处,父母黑脸,相亲对象疲惫,根本看不到半点融洽之象。而这一切,随着“小长假”的结束,终将被再次搁浅,直到下一个“小长假”的到来,继续硬挺。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