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的“当代人祭孔”

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一)  
  我国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祭孔是诸多祭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祭祀孔子
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
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
  从汉朝开始的两千多年内,不论在孔子故里曲阜,或者在中央政府所在地或地
方政府所在地,都普遍地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时局动乱
,祭孔典礼有时举行,有时未举行,有的地方举行,有的地方未举行;也不像以前
的朝代一般,订有可供遵循的礼仪。
  衢州是孔氏大宗的第二故乡,又称“东南阙里”。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
孔子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因功赐家立庙于衢州,至今已近九百年
,谓之“孔氏南宗”。就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衢州而言,自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1946年至1948年,官方在每年都曾举行祭孔典礼。
  关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衢州祭孔,一九四七年九月六日(农历)杭州长出
版的《东南日报》上曾经提及:“今年八月廿七日是先圣孔子的二千四百九十八年
祭。南宗奉祀官的执事早数天就开始忙了。因为奉祀官还是一个小孩子(庄按:即
时年9岁的孔祥楷先生),事情便由其尊翁孔繁英和孔氏家庙理事会理事长孔宪洛
负责主持。”
  
            (二)
  
  2005年9月28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洒扫洁净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正门外广
场,显得格外清爽,格外空旷。飘浮在空中的10个红色大气球上,悬挂着“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等10条黄绫蓝字巨幅《论语》
章句,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醒目。红墙黛瓦、巍峨庄严的孔氏南宗家庙,
古柏翠盖,绿茵红毡,密如繁星的金色门钉,反射着耀眼的阳光。
  7点17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主持人武岳女士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大门
前的广场上“出镜”,对着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她娓娓介绍:“我现在所在的位置
,就是衢州孔氏家庙正门前,这个家庙位于衢州市的中心。今天上午8点,衢州祭
祀孔子的活动将在这里面举行。现在可以看到,前来祭祀的人们正在陆陆续续走进
大门。为了这次祭祀,家庙也装饰一新,门口铺上了红地毯,一直通向所有的祭祀
场所。大家可以看到,家庙正门的左右墙上,专门悬挂了两面横幅,写着“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的著名章句,也正像这句话所说的,今天早上
7点,这个家庙的庙门正式打开,迎接祭祀的人们。孔氏家庙的庙门是很讲究的,
一年只有在9月28日这一天才打开。平常人们只能走旁边的侧门进入,所以说孔氏
家庙正门的开启,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一次的祭孔活动将要开始了。”接着,武岳女
士以精练、概括的话语,介绍了“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
庙者,遍行天下,惟曲阜与衢州耳”,以及孔氏南宗家庙的870余年历史,并向全
世界的电视观众介绍1944年时年6岁,由国民政府核准承袭“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
祀官”的孔子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
 
            (三)
    
  8点正,随着家庙大成殿钟声和乐曲响起,衢州市七百余位新上岗的教师,汇
集在家庙大成殿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祭典礼。
  衢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祭典礼”,是中央电视台今
天从早晨7点钟开播、持续三个多小时的《2005年联合祭孔直播特别报道》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学祭”,即由今年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为参祭主体,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以承传孔子教育思想之精华,这也是青年教
师从事教师职业的第一课。“学祭”,是衢州市继去年社会各界公祭孔子之后,“
当代人祭孔”的又一特色。
  衢州市于去年9月28日恢复祭孔活动,即以“当代人祭孔”为定位原则。所谓
“当代人祭孔”,就是以当代人的方式祭祀孔子,体现时代特色,弘扬孔子精神。
参祭者都穿着现代的正装,祭祀的仪式也简化了很多,不仿古、不复古,改“献三
牲”为“献五谷”、改八佾舞为朗诵《论语》章句、唱《大同颂》等。孔子是读书
人的老祖宗,今年既是“学祭”,特地在祭品中增加了文房四宝,并发给每位参祭
者银质《大同篇》胸章;参祭者佩带的黄绫胸标上,绣上一句或两句各不相同的《
论语》语录,与特制的金色红底孔子像章相配;嘉宾则以家庙中古柏翠枝与银杏黄
叶缀成胸花。所有这些,都别具一格。
  
          (四)
  
  祭祀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譬如,汉朝人祭孔,
穿的是汉朝人服饰;唐朝人祭孔,穿的是唐朝人服饰;此后宋、元、明、清各朝,
凡官方祭孔,亦都穿各自朝代的正统服饰。这从清人入关、统一中国后举行的包括
祭孔在内的一些祭祀典礼中可以得到证明??参祭者穿的都是大清正装,没有人再
穿前朝或更前朝的服饰参加祭祀活动的,除非是舞台上的表演。这是极为正常的现
象。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祭祀孔子,参祭者并非都穿长袍马卦瓜皮帽,而是着当时
时行的服饰,军人穿军装,其他人都穿中山装,行的都是鞠躬礼。1942年曲阜祭孔
,有唱国歌和献花的礼仪;1948年衢州祭孔,还动用了军乐队。由此可见,每个朝
代、每个时期的祭孔活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但是,现在
有一种倾向,凡举行祭祀活动(如祭禹陵、祭黄陵、祭孔子等),总以为仿用古人
祭祀的形式才“像”,穿着清朝人或明朝人的服装才“好看”,才会受到人们的“
欢迎”。其实,主事者恰恰忽略了到底是“谁在祭”?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祭祀的本意,是对受祭祀者的缅怀,也是参祭者本身
的一次“自我教育”。祭祀孔子,是对孔子伟大思想及其伟大人格的缅怀,也是对
今人(参祭者)的思想、文化、道德进行“样板式”的教育。诚然,作为一种文化
,祭祀应有所继承,继承的应是对被祭祀者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的弘扬。公祭孔子
,不但是对孔子的追思,同时宣扬孔子之“德”、之“仁”,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祭祀形式上的某些可取之处,亦可“拿来”,如祭孔时进香、行礼等;至于奉以
“太牢”(即猪、牛、羊三牲),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这毕竟是前朝的一种古礼
,将三牲改成金灿灿的五谷,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于史有据,《周易•既
济•九五•爻辞》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意
为杀牛祭鬼神,可以说恭敬了。?祭只用饭菜,不杀牲。殷纣(东邻)虽杀牛以祭
,不如周文王(西邻)的薄祭,鬼神反而使他受福。
  总之,时代变了,祭祀活动应该有新的形式和新内容出现。基于这样的思考,
“祭孔筹备组”决定,将去年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祭孔大典”,定位为“当
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也就是说,这是衢州各界代表以
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在二十一世纪初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奠基
人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孔筹备组”的这一思路,通过召开十余次社会各界代表
人物的座谈会,统一了思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确认。“祭孔典礼”的礼仪程
式,也随之简化为:1,典礼开始。2,奏乐,各界代表敬香、献礼。3,行礼(三
鞠躬)。4,诵《祭孔子文》。5,朗诵《论语》章句。6,唱《大同颂》。7,礼成

  “当代人祭孔”共分三部分。除了30分钟的 “祭祀典礼”,还有一场为时
90分钟的纪念晚会,以及一场3小时的孔子思想、理论研讨会(去年举办《国际儒
学论坛》,今年举行《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大型报告会),对研究、普及
、弘扬孔子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

  2004年10月12日,笔者收到参加“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任教于葛德斯堡大学终身教授司马黛兰和美国
宾州HACC大学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访问学者程德祥夫妇寄
来的快件。他俩在信中述说了对“孔氏南宗祭祀大典”的看法:“我们看到你们在
祭孔改革方面进行着严肃的、踏踏实实、成功的尝试。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气和胆识
,我们理解你们的苦心和志向。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
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我们注意到不少细节上
的变化,都是具有深意的。你们移走了大型铜塑行教像,虽然这个像在这里立了近
八年,它立在这里不合适(庄注:此像已赠送给衢州学院,现立在衢州学院校院内
)。毫无疑问,移走是正确的!你们废止了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废止了牛羊祭品,
废止了古乐旧器的喧闹,把钢琴搬到大成殿前是个很了不起的创造!你们删去了孔
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以人本
位的时候了。”
  司马黛兰所说的“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
动最有示范性”,是指这一切都出自有孔氏大宗传人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确,
2004年“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的定位和仪程以及其中的某些看
似简单的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并多方征求专家、学者意见而形成
的。如改“太牢”为五谷,如采摘家庙里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取代
贵宾胸签上的鲜花,如以钢琴陪奏《大同颂》,以及《祭文》字句的斟酌和节徽、
胸牌、礼品等的设计,无不打上孔氏南宗和衢州的印记。司马黛兰研究孔子形象和
祭祀文化二十余年,当然能一眼看出“不少细节上的变化”所具有的深意”。
  对于“当代人祭孔”这一定位和实践,香港城市大学邓立光博士在2004年10月
4日《星岛日报》上发表题为《从衢州祭孔看中国的文化发展》的文章,认为“衢
州祭孔迸发出的文化能量”,“显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气魄与划时代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