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不远万里而来的国际友人、对来自海峡两岸
的同胞,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
,我们举办以“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尊道
贵德重和的思想观念,和谐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几乎是同中华文明一起产生的。《周易》为五经
之首,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作《易经》上下篇,孔子作《易传》十篇,这就是所
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易传》说:“乾道
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是指和谐的最高状态。这
里所谈的是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我们知道,《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推天道
以明人事”。所以《彖传》接着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作为万众之首的圣
人、天子,如能保持住“太和”,天下万邦便皆可和谐安宁。这里所谈的又是人类
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便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
际”,即由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达至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这是对《周
易》根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在开篇就表达了和谐的思想:“曰若稽古,帝尧曰
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
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
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
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史官史伯率先对“和”这个概念作了理论说明,并提
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
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读“毕”)同,尽乃弃矣。”后来,春秋时期的晏婴用
生动的比喻指出了“和”、“同”之别:“和”就像厨师以“五味”烹调出美味的
汤羹,乐师以“五音”演奏出美妙的“德音”;“同”就像用水去调剂水,琴瑟只
弹一个调的声音。总之,“和”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加以协调平衡,“同”则是将同
一种事物相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和”就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同”就是
清一色、一刀切。按照史伯的看法,“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同”则导致
发展的中止和灭亡。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继承、光大了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也继承、光
大了和谐的思想传统。关于儒家学派的形成和特点,《汉书?艺文志》说:“儒家
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教化的主要途径是礼乐,
而礼乐的主要功能便是和谐。在儒家思想中,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礼记?
乐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
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教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愉悦去感
化调和民心,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这体现了天地的和谐。礼
教指通过规定每个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来稳定社
会,这体现了天地的秩序。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有若才道出了那句千古流传的格
言??“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和谐文化。
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在前人有关“和”、“同”之辨的基
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
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宋代的程
子对此作了理论的说明:“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的成分和部分各有自己的地位,共同存在于一个和谐的秩序之中
。
其次,“中庸”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推“中庸”为至德:“中
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就是合宜、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著
名的宽猛相济论,正是其中庸思想的体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这表明,宽猛相济,是和谐政治的必要前提。“时中”也是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时中、权衡,就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而不是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因此,孟
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
速。”后来,子思的《中庸》一书在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和”的学说
,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了“中和”,便会天地各得其所,万物和谐共生。
另外,这种中道思想自然要求公正、公平、正义。孔子说:“政者,正也。”
政治的实质,在于公正。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
,当政者应该为社会不公而担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至于正义,历代儒家论之甚详,如孟子说:
“仁,安宅也;义,正路也。”荀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如此等等,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外延上,儒家大致是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其和谐思想的。
第一个层面是身心的和谐。在这方面,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等。孔子曾经对颜渊大
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将个人的和谐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
会,是导致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
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以“爱人”为实质内
容的“仁”是最重要的。那么,达仁的途径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想而知,建立在这
种相敬相爱、互谅互帮基础上的社会,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和谐社会,他称为“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读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妇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一方
面,男女老幼各尽其能;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惠及全体成员。这种理想,虽然在历
史上从未实现,但却一直激励者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
进步。
相传曾子所作的《大学》则阐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将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
贯通起来了。所以,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和独特的治国
方略。
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古人的看法,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
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早在《诗经》时代,就认为人的美好道德
秉自上天:“天生 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易传》更提出人与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相通:“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
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确立了人和自然
亲和相处观念。孟子说:“亲亲 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了北宋,张载则明确
地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
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上述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是我们
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思想资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
毛泽东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
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
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
的遗产。”解放后,毛泽乐又提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主张。近年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
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外交政策上提出了和睦、和平
、合作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的
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儒家文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正视它的
现代价值。当然,儒家文化中也含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
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扬弃。我们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
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不仅
要继承,还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
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仍然
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方针。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浙江省衢州市举办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 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孔氏家族不但出现了像孔子、子思这样
的圣贤,而且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子
腾为“奉祀君”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皆册封孔子嫡裔,虽封号屡有变换,但相沿不
废。在这个过程中,孔氏家族为传播儒家文化、维系民族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
着宋室南渡和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中国的政治、文化
中心也南移到浙江一带,而衢州也自然成了当时儒学的重镇,人称“东南阙里,南
孔圣地”,像朱熹这样的一代宗师就曾到衢州拜谒孔氏家庙。我们知道,著名的浙
东学派群星灿烂,十分繁荣,形成了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三大支系,是
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和孔氏南宗家庙建于衢州后所形成的儒学研究氛围
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实施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弘扬孔
氏南宗文化的设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
我相信,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不但对于深入探讨儒学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孔氏南宗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江南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促进浙江省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