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4年9月27日晚,市工人文化宫,首届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第一项内容?
?话剧《大宗南渡》上演,再现了870多年前,袭封“衍圣公”的孔氏第48代嫡长
孙孔端友带领孔氏大宗南渡寓衢的一段沧桑历史,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
如今,回想起那激动的一幕,作为该剧的主创者,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氏南
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先生自是感触颇深。
9月25日下午,近来一直在为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而忙碌的孔祥楷,终于腾
出时间接受采访,谈起了有关《大宗南渡》的创作故事。
“当代人祭孔”的需要
2004年,衢州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酝酿,决定于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举
办我市建国以来首次祭孔大典。
早在2002年春,孔祥楷就已开始筹划2004年的祭孔大典。“当时社会上有种倾
向,认为祭祀活动一定要仿古才能吸引人。实际上,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孔活
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因此,他提出了“当代人祭孔”
这一原则,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确认。
2004年的祭孔活动共有三项重大内容,包括祭孔大典、国际儒学论坛和纪念晚
会。据孔祥楷介绍,祭孔大典上只保留了朗诵《论语》章句和唱《大同颂》这两种
带有文艺性质的成分,而其他的表演节目都放在纪念晚会上。
“话剧是最好的表现形式”
南孔文化发韧于孔端友的南渡,甚至衢州历史文化的文脉都浸有孔端友扈跸南
渡的功绩。孔祥楷当时提出,2004年祭孔活动的纪念晚会将围绕着孔氏南宗历史而
创作,后来就定为两幕话剧《大宗南渡》和大合唱《东南阙里》这两个节目。
“可以说,在所有的剧种里,话剧是最难表现的;但在舞台表演上,相较于歌
舞等其他形式,也只有用话剧才能更清楚、更直观地再现大宗南渡这一历史事件。
”由于在大学时期曾经接触过话剧,并且导演过话剧,孔祥楷决定干脆就由自己来
进行话剧剧本的创作。动笔之前,他还定了两条原则,一是不能离开“南渡”史实
,二是千万不可“戏说”。
采访中,孔祥楷多次强调剧本的创作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他,就是衢州二中
退休教师徐寿昌。
徐寿昌先生现为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致力于南孔研究,为了研究
孔端友的事略传记,他多次到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2002年10月,他向孔祥楷提供
了一份近两万字的史料,其中记录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相关史
实。当年冬天,孔祥楷回家休假,着手剧本的具体创作。
“慌慌张张造就的音乐家”
2004年5月,市文化局、市婺剧团、衢州电视台和巨化集团公司等分别派出音
响、舞美、灯光和演员,话剧《大宗南渡》开始进行排练。于是,每天上午,孔祥
楷指导着演员们读剧本,并和他们一起排练;下午,他忙着为祭孔大典做准备工作
;晚上,他又要为大合唱《东南阙里》进行音乐创作。
“没想到这还激发起了我的作曲潜能!”孔祥楷打趣道,自己是“慌慌张张造
就的音乐家”。原来,最早选定为大合唱作曲的另有他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只好
作罢,眼看祭孔大典临近,谁来作曲已是迫在眉睫。想到自己对音乐也算是略知一
二,孔祥楷咬咬牙,揽下了这个棘手的活儿。不过没想到的是,随着大合唱8首曲
子全部谱写完毕后,话剧的背景音乐也了然于胸了,那就是气势磅礴的《大同颂》
。
2004年9月27日晚7时,话剧《大宗南渡》在市工人文化宫正式上演,同时拉开
了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晚会的帷幕。舞台上故事剧情紧张精彩,情节铺垫丝丝入
扣,无处不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观众,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掌
声不断,气氛热烈……
“那晚,我们是用最好的文艺形式,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进行了一段孔氏
南宗历史的演绎。”(记者 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