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记

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孔庙遍迹各地,即使在国外也不罕见,但孔氏宗亲家庙,却只曲阜与衢州两座
。据说,自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随同躲避战祸的南宋高宗皇帝南渡寓迁,于此赐
家立庙,孔氏始分为南北两宗。
  今年春天路经衢州,我自然要到孔氏南宗家庙敬仰先贤,探幽问古。原以为此
行必与以前游历众多名胜古迹一样,身临其境时聊发一番感慨惆怅,过后便如风掠
过,了无痕迹,几乎不会留下更多的刻骨铭心的印象。
  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偶然遇到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现孔氏南宗家庙管委
会主任孔祥楷先生,听他讲述孔氏家族绵延悠长的沧桑历史和当下行状,感受着习
习儒风,仿佛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交错的时空之间,从中体味到先哲伟大思想千年不
泯的薪火闪烁。这样的感觉却是不可多得。
  到衢州次日,当地领导便陪我到孔氏南宗家庙参观。孔氏南宗家庙规模不大,
就在市区中心一条幽静的小街里,几栋居民高楼里面,环抱着一座黛瓦白墙、楼阁
飞檐的江南古宅。
  闻听我和市领导要来,孔祥楷先生早就等候在朱漆大门外了。一照面,孔先生
虽六十开外,但精神矍铄,气宇轩昂,孔氏后人果然不同凡响。几句寒暄过后,感
觉到南北文化的交融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相貌和气质上,他是南方人,个
儿不高,从容儒雅,细致敏捷;但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他却更像一个爽直豪放的
北方人,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机智幽默,有时甚至直言不讳。原来孔先生虽世居江
南,但却有北方渊源,而且年轻时就到北方工作,成家立业,当过矿长,还当过沈
阳一所高等学院的副院长。前几年衢州重修孔氏南宗府第,市里北上力邀曾于七岁
袭任 “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的孔先生回乡工作,孔先生这才决意舍弃沈阳
大城市舒适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孤身一人南下。对孔先生来说,作为孔氏后人,能
够守望在孔氏故居,成全一个后代子孙对祖先精神的传承,也算是圆了一生的梦想
。听到此处,我对孔先生的敬重之感油然而生,难怪当地领导一直尊称孔先生为“
孔爷”。
  随孔先生走进家庙,视野顿时琳琅起来,只见古柏参天,青草茵茵,庭院四合
,回廊幽长,家庙、大殿、中堂、天井、内室、书斋连成一体。还有一座不大的后
花园,小桥流水,楼台亭阁,一应俱全,处处透出江南大宅院的气势。孔先生带领
我们在院内进进出出,不停地讲解着孔氏大宗失爵复爵、致力教化民间的历史,以
及一些人所未知的故往旧事。看得出来,从小生长于斯的他,对家庙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清雍正皇帝御书的大成殿前,孔先生侃侃而谈自己经营管理孔庙的思路和构
想。在他看来,开发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当是重振孔氏南宗声名
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只讲利润,盲目开发,搞得铜臭十足,似乎有违先祖圣人重义
轻利的古训。因此,自他接手管理孔庙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孔氏南宗深厚的文化
底蕴,弘扬儒家德治爱民、孝悌和亲、施教黾勉的传统精神。
  孔先生说,在他办公室里有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课桌,是为了纪念当年曾
教导过他的老师。孔府里还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先生手书的“过庭”二字,取
意孔子之子孔鲤由庭而过,孔子教诲其“不读诗,无以言”的典故。孔先生尊师重
教、读书致用的传统风范由此可见一斑。不独于此,孔先生还热心社会公益,每年
“七一”邀请所在柯城区的老党员免费参观,对全市老干部发放免费参观券,并将
孔庙申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此外,每年祭祀典礼,都要
组织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来宣誓从教。孔先生还特别注重对儒家文化精华的宣传,经
常到中小学校宣讲《儒家学说与青少年成长》,甚至到监狱为犯人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他在孔府开设“少儿读经班”。他戏谑道,让学生学会包粽子强于学
做比萨饼,接受传统国学教化的意义也远远大于四级英语。话虽不多,却意义深远
,颇有见地,由此可见孔先生处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弘扬。
  在屋内品茶小憩时,孔先生拿来几张南宗家庙门票留作纪念,仔细一看,竟然
是一部火柴盒大小的微缩版《论语》,线装竖排,古朴小巧,还有一个红色腰封是
家庙介绍。不用说,这样精妙的设计,必定出自孔先生之手。再看桌上的茶壶茶杯
,都打着“孔氏南宗家庙”的印记,就连所沏当地的开化龙顶,也被孔先生自诩为
“孔府家茶”。 喝完茶,孔先生又忙不迭地找出笔墨,在纪念邮册上签名题赠。
看得出,他在书法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一手小楷写得秀丽工整,颇有功力。
  中午话别,孔先生说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我晚上再来观看孔府艺术团的一场
节目。说实在话,在文艺界当差,每年看的歌舞晚会多得都数不过来,内容大同小
异,早就见怪不怪了。还没等我开口,陪同的文化局领导赶紧劝说,还是来看吧,
孔府这个艺术团是当地志愿者组成,无薪无酬,节目全由“孔爷”策划,好多歌曲
也是他自己写的。秀才人情,盛意难却,只好答应,心里却在疑惑,难道还能玩出
什么新鲜花样来?
  晚上再来孔府,却又是一番另外景象,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白天所见的飞檐
在夜色的笼罩下线条凝重,长廊回环若隐若现,整个庭院显得格外静谧。我们绕过
回廊在水榭里落座,只见对面庙堂外搭起一方红色舞台,周边草地和树林假山上隐
藏着灯光音响,池塘小桥边弯着一叶扁舟,还有一两只孔雀在花园里漫步鸣叫。这
孔先生倒真奇思妙想,将孔府花园作为演出的实景舞台。
  孔先生挂着一脸得意的笑容说,好戏还在后头。他让我先看看旁边电视里播放
的衢州祭孔晚会的节目,自己忙里忙外,跑到后台招呼演员去了。屏幕中孔先生正
在深情指挥自己作曲的百人大合唱《东南阙里》,声音低沉,回荡起伏,孔先生徐
徐地挥动手臂,前俯后仰,左右自如,已然回到音乐浸润演绎的悠远历史中。“还
真是指挥,而不是简单地打拍子。”这是我看了孔先生指挥手势后对他指挥技艺的
评价。
  未等回味过来,对面的演出已正式开始了。简短的欢迎词之后,一个演员登台
演唱《那就是我》(陈晓光作词,编者注),这大概是孔先生的刻意安排,想拉我尽
快地融入晚会的意境。紧接着的几个节目在设计编排上还是匠心独运,富有特点,
舞台灯光亦随境而动,变幻自如。茫茫月光下,几个古人秉烛夜话,摇头晃脑地吟
诵子曰诗云;淡光掠过,那只停泊着的小船在蓑翁的摇曳下徐徐驶来,一位白衣少
女优雅从容地拨动琵琶,演奏起《春江花月夜》;另有那边楼台上琴瑟和鸣,弹奏
起古筝《高山流水》;几道追光,十几位身穿蓝花小袄、手把二胡的小女孩散坐池
塘周边,轻声吟唱《二泉映月》。更令人惊叹的是一位演员在三角钢琴伴奏下,站
在近水木桥上演唱孔先生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雨燕》,描写春天里燕妈妈为哺养
小燕外出觅食归来,在雨中奋力飞翔的故事,曲子写得很有感情,悠扬深长,缠绵
悱恻,演员在高潮乐段的一段花腔把燕妈妈的焦急与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不到一个学工科出身的人,或作曲,或指挥,对音乐艺术竟能驾驭得如此得
心应手。我问孔先生,你一定学过音乐吧?他摇摇头,说音乐是一种感觉,他只是
在上大学期间时常与几位爱好音乐的老师同学交流,就尝试着开始自己作曲了,这
首《雨燕》是美国打伊拉克的当夜,孔先生因战争想起了和平的珍贵而写出来的。
的确,很多时候,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无字的情感表达,是每一个人内心
的回忆与体验,是人们灵魂得以抚慰的细雨清风。
  离开孔府,已是深夜,喧闹的小城归于宁静。行走在漆黑无声的街巷里,望着
远处窗户里闪烁的斑斓灯火,我若有所悟,想起一句古诗来,“天不生仲尼,万古
如长夜。”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总要有所希望,有所梦想,藉此来照亮未来的迢迢
路途。(作者系著名词作家,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