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庙沿革

发布时间: 2015.01.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立孔庙始,国内凡建制县皆设文庙,国处诸如朝鲜等亦兴建了不少孔子庙。然由宗子奉祀的家庙仅有二处:一在曲阜;二在衢州。孔子衢州家庙,始立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虽经星移斗移、沧海桑田,而家庙三易其址,几经修葺,犹殿阁雄伟。两庑庄严,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绍兴六年,宋金对峙局面粗定。高宗准南迁长支之请,“诏权以州学为家庙” ,颁赐铜印,并计口赐田,以供族人祭祀、生活。
 
  南宋宝祐三年(1255),衢州知府孙子秀奏请鼎建家庙。理宗以“端平入洛”失败、北伐无望,准其所请,拨钱36万缗,鼎建家庙于当时“城中胜地”菱湖芙蓉堤(今衢师操场),广至200余楹,规制略同曲阜。菱湖家庙,毁于宋末兵灾。
 
  元代初年,衍圣公孔洙迁建于城南(今道贯巷南端崇文坊)。家庙书楼,远逊宝祐。孔洙让爵后,南宗中衰。会元末兵革,更形圮坏不治。至正十九年(1359) ,朱元璋率军攻取衢州等地,命知衢州军民事王恺修葺家庙。明朝建立后,永乐五年(1407),礼部尚书胡滢途经衢州,再嘱同知萧显拓建。然因封爵未复,祭田仍纳官粮,无力自行修葺,遂又逐年损毁。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孔彦绳复爵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正德十五年,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承美,请巡按御史唐凤仪、布政使何天衢转奏朝廷,以城南家庙庙貌不配,且年久颓敝为由,要求迁建。武宗允其所请,动用库银移建于新桥街东端先义坊的西安县学宫(今址),越年落成。新桥街家庙,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三次报部拨款修葺,至道光元年(1821),衢州知府周镐及继任谭瑞东倡捐改建,“移思鲁阁于大成殿西并隅,殿基增高五尺,楹柱多易木为石,崇圣祠下,皆拓而新之。”
 
  清道光时,孔氏衢州家庙,北背菱湖,南对峥嵘山,按3条中轴线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始为头门。门外两侧跨街立二石坊,东坊额刻“德配天地”,西坊额刻“东南阙里”。院中立明清时期家庙碑刻,有古银杏树,冠盖庙宇。再进,中为甬道、佾台,侧为东、西两庑(东庑祀中兴祖孔仁玉、孔传,西庑祀南渡祖孔端友),院内古柏虬枝苍翠。最北为大成殿(殿内正中彩塑孔子像,东为伯鱼塑像,西为子思塑像)。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平面正方形,前后有廊,面阔五间,通面阔16.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6.5米。方砖墁地;明间缝抬梁式,未用斗拱。亦少雕饰,建筑风格庄严简朴。东轴线自南而北,为孔氏家塾,进为崇圣门、崇圣祠(祀孔子五代先祖)。再进为圣泽楼(又称御书楼),崇圣门前偏西为报功祠(祀有功于孔氏南宗者);报功祠前为恩官祠,南北为水池。西轴线自南而北,为五支祠(祀孔氏五支祖先),进为袭封祠(祀孔氏南宗历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再进为六代公爵祠(祀南渡后六代衍圣公),最北为思鲁阁(系衢州家庙的特色,阁上供“孔子和亓官夫人楷木像”,阁下立先圣遗像碑)。西轴线以西,前为博士署(后称奉祀官府,通称孔府),后为内宅。诚可谓展奠有地,博士有居,斋宿牲庖,燕集弦诵,家庙之制,一应俱备。清同治、光绪年间,虽有修葺,然未拓建。
 
  清代对于孔子极为尊敬,衢州家庙大成殿御书颁殿额,计有:
 
  康熙二十二年御书“万世师表”额;
 
  雍正年御书“生民未有”额;
 
  乾隆三年御书“与天地参”额;
 
  嘉庆三年御书“圣成大成”额;
 
  道光元年御书“圣协时中”额;
 
  咸丰三年御书“德齐帱载”额;
 
  同治三年御书“圣神天纵”额;
 
  光绪七年御书“斯文在兹”额;
 
  宣统元年颁“中和位育”额。
 
  作者:徐寿昌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