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11.11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罗东哲
一方方如琥珀般的竹段,上面栩栩如生地刻画着造型各异的图案,或线条繁复,或古朴飘逸,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这种工艺被称为竹刻。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把“居有竹”作为风雅生活的追求之一。而在竹刻文人蒋震的眼里,经过他巧手雕琢的竹子,不仅是文房内的宝贝,更是活生生的艺术品,它们甚至被赋予了生命,昂扬抖擞。
人物简介
蒋震,字仲进,号柯竹人、箨筠斋主,衢州人。他的作品以臂搁居多,也刻扇骨、笔筒之类,主要被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藏家收藏,也有被台湾买家收藏。
情寄青筠
“对于竹刻,我是半路出家,没有师傅引领,完全属于自学。”蒋震说,小时候,外婆在溪边洗衣服捡到一件竹刻臂搁,上面阴刻着简单的竹梅图案,“我时常把玩一直保留着,现在想来,冥冥中就注定了我和竹子臂搁的缘分。”
竹子带给蒋震的不单纯是雕刻快乐,还有其背后承载的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许多时候,竹刻被作为文人画的再创作形体来表现。雕刻大家历来喜爱用名家字画为蓝本进行创作,在制作过程需要对原作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在竹子上体现传统笔墨宣纸韵味。”在蒋震眼里,一件好的竹刻作品往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雕刻等艺术手段,因而,进行竹刻创作时,对于书画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蒋震6岁随外祖父学书法,自小酷爱绘画、书法,“我对传统国画一直有着浓厚兴趣。”蒋震7岁时,到邻居家玩耍,见其挂有松鹤延年的中堂,回家便拿了本子来临摹。稍大一些后,就会拿压岁钱买《芥子园画谱》之类的书自学,“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对于书画一些肤浅领悟和学习在以后竹子雕刻上运用帮助很大。”
每年冬天,竹子的生长便放缓了,那意味着为竹刻寻找上佳材料的时候到了。但要选取一件令人满意的竹材并不容易。有时,一座竹山上难选出一两根完全符合要求的竹料。
为了保证原料的品质,蒋震每年冬天都会自己上山挑竹、砍伐。竹子下山切割后需要煮晒,程序多且复杂。曾经有朋友问起竹片原料的成本价格,蒋震一时也没能回答上来,“这其中的艰辛对于一件完美竹材的形成,很难用钱来计算。”蒋震说,很多时候,创作需要因材动刀,而最后成品产生后的欣喜程度,也让他觉得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刀笔留痕
竹刻本身分枝很多,每个门类表现形式不同,所选用刀具手法也不相同,许多刀法非一日之功能得心应手。此外,熟练掌握刀法还只是个初步,要有一件好的作品关键还需在创作题材和对于作品整体雕刻布局变化的领悟。
蒋震的竹刻属于浅刻,是要在竹筠0.1毫米左右的厚度上,来体现国画的深、浅、浓、淡、焦、清等笔墨。如今,从事这一传统技艺手法的人不多。“进行浅刻创作,对于原料选择特别苛刻,竹片上不能有丝毫瑕疵。因此,除了亲自挑选材料,竹雕所用的刀具也都是我自己制作的。”蒋震说,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为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都会自己制作刀具。
虽然竹刻需要的材料和工具都很简单,但相比于工具,付出更多的是耐心和时间。“他在雕刻过程中通常一坐就好几个小时,从早到晚空着就雕刻,也不见他累。”蒋震的夫人有时劝他停下来休息休息,蒋震浑然听不进耳朵,“一方面是因为实在喜爱,另一方面是因为雕刻时已经对于整体思路有了把握,如果半途停歇,又需要重新琢磨下刀,更是浪费精力。”
蒋震将工作室取名为“箨筠斋” ,谐音也取历来文人对于竹子有“凌云节”之意。“箨”是笋壳的意思,象征着他对于从事竹刻如同泥土里出来的春笋一般,慢慢蜕变剥离演变。“筠”是竹子表皮的意思,蒋震说,这符合他从事的浅刻技艺之繁杂的特点。
蒋震创作的竹雕作品,精致、古朴,不讲究工而侧重写意,用刀大气一气呵成。“艺术作品最终目的是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我在雕刻表现中不过分追求手法刀法,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一切从善自然水到渠成。”在蒋震看来,细微处见精神,“我只是一个持刀在竹上的耕耘者,在我看来,这和泥工用砖刀没有区别。”
在缓缓流走的时光中,蒋震一刀刀地让竹子的表面发生着变化,最终凝固为一幅隽永的竹雕图案。
蒋震竹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