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春秋]爬满月光的屋脊——聂刚水彩画观感

发布时间: 2016.04.18   来源:超级管理员

汪啸波

  聂刚画作《墙》。

  每个人心底都珍藏着一些铭心刻骨的风景,譬如多年以前,在浙西深山小镇,那爬满月光的屋脊,随时光流逝,在我的心里却愈加清晰。

  那个不更事的少年,从老宅楼上一个尘封的房间,翻出一堆画。有单张折叠起来的现代画,有装订过但断线散页的旧画谱。浏览着那些栩栩如生的人与物,我逃离了现实世界。炼钢炉前的男女工人,怀抱粮穗的农夫农妇,枪刺闪光的解放军叔叔,还有虫蛀蟲咬的梅兰竹菊,陪我度过很多的寂寞时光。午后是那样漫长,斜阳终于从西山落下,清冷的月光爬满灰黑的屋脊。

  忘不了小镇老街那一座地主的老宅。和画结缘,该是从那时开始吧。

  多年以后,再次被画震撼,是我看到聂刚的水彩画《依》。远山如淡墨,近水闪银光,乌篷船荡悠悠,栖息在岸边水草旁;长长的竹篙,影影绰绰,似乎融化在水里。如被电击,我的心也瞬间融化。就这样迷上了他的水彩。

  聂刚笔下精彩纷呈:鸟兽虫鱼,飞雪晚霜,山林里青藤紫叶,荒地上野草杂花,一切都肆意而潇洒;笔墨酣畅淋漓,造型独特夸张,气韵流动,满纸欣然,似乎能感觉到它们的呼吸、鸣响、欢腾。

  聂刚来自乡村,对农村生活当然熟悉。他时常用笔去描摹那些逝去的温暖记忆。满布雨水印渍的墙皮,翘首空中任冰雪覆盖的屋檐,还有那重叠的苔痕,聚散的炊烟,散乱的人影,斜阳在地,乡愁弥漫。

  聂刚在城里居住,也邂逅城市诗意。他时常用笔去刻画各地城镇风景。街巷浓重的晚云,楼阁沧桑的故事,钟楼的沉默,街灯的凄苦。那张《有雪的街道》,在风雪的背景下,高大的建筑与光影构建出一股刺骨的寒意,北国之冬是如此奇异迷人。

  聂刚乐山,曾经去开化霞山采风。一路上栉风沐雨,翻山越岭,看鹅掌楸林、红豆杉群,赏古屋门斗,民居土墙。《老墙》就是当时的写生作品。时近盛夏,山墙已老,肌理斑驳,一缕斜阳穿过,画面顿时趣味盎然,厚重与轻盈相得益彰。窗檐上那丛茅草,花开得真好!

  聂刚爱水,曾经去福建霞浦写生。他画与海浪搏击的船,能惹起人对天与地、生与死、激情与疲倦的遐想;他画海滩上的破船,骨断身残,锈迹斑斑,但对大海缠绵深情,不离不弃。他记得清晨的海滨,水天一色,浩瀚万顷,旭日腾空,浮光跃金。

  聂刚喜欢独自在画室挥笔,也爱与三五知己神聊技艺,有时茫然于绘画的百家论谈。偶尔,我们小酌几盅,酒酣,耳热,微醺,信步华灯绽放的故乡,或蹒跚在吹着咸咸海风的海滨小城的街巷。

  为文者言为心声,作画者画是心语。心急线粗糙,心软笔缠绵,心热色浓烈,心静万物闲。作为孜孜矻矻的画者,聂刚深藏心中的积累,远大于涂鸦在纸上的,只是谁能猜到他独具形态的笔触,是一串怎样难忘的记忆?这不是身体的舒适与心灵的安详,也不是风光的惊艳或节气的顺畅,反倒是泪痕、刺痛、缺憾、创伤,一如我少年时期的清冷月光。

  我不是艺术家,不知道聂刚获得的那些奖项的分量,我只是被他的画深深打动。每每凝视他的画作,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爬满月光的屋脊。

  好画家作画,不是画在纸上,而是画在每个人的心上。

  人物链接 

  聂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会员,衢州二中美术教师。

  聂刚画作《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