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4.01 来源:
余玠故里——开化村头镇小溪边村的余玠文化墙丰智慧摄
钓鱼城(资料图片)
浇酒读史,常会生发无数感慨。那个横扫欧亚无敌手的蒙哥大汗,使欧洲人闻之哆嗦的“上帝之鞭”何以死在钓鱼城下?
“上帝之鞭”夭折之因,曾入《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而钓鱼城这个“上帝折鞭处”,与衢人余玠密不可分。余玠的杰出成就,让世界历史的长河在这里转了个弯。
王朝的摇曳
当苍狼与光之子的蒙古部族勃兴于草原时,历史的机遇总不尽如人意。本来西夏完全可以成为金朝牵制蒙古的筹码,后来西夏反而成了蒙古的盟军;而大金本来完全可以作为宋蒙这两个敌国的缓冲,可宋王朝居然没有一个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尽管岁贡的数量少得可怜,可宋王朝耿耿于怀的一定是“海上之盟”——那其实是把“中华世界”的朝贡体系倒过来用一次。弱宋100余年的和平可追溯至“澶渊之盟”,但向夷狄岁贡的姿态总让汉族帝王内心不太爽。首施两端的宋室王朝先是借助完颜部的大金灭了以唐的继承者自居的契丹,丢掉了北宋。接着,南宋全然不知唇亡齿寒的常识,作出了联蒙灭金的决策,同时也灭掉了自己。再加上无数的政治腐败,所以,哪怕有岳飞、余玠、文天祥之类的良将贤臣,也无法阻止王朝的崩溃。
其间唯一的插曲,也是对宋朝最有转机的一次机会恰恰与衢人余玠相关。余玠所筑的钓鱼城防御工事取得了重要的实战胜利,让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折毁于此,钓鱼城因此被各国史学家称为“上帝折鞭处”。
“上帝之鞭”的折毁
尽管曾遭到窝阔台家族的人反对,但在1251年,蒙哥还是在术赤·兀鲁思大军的护卫下登上了汗位。蒙哥对陆上帝国的构想大得惊人,登基第二年,蒙哥就向东西方派出了大规模的远征军。其军队先后攻灭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和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在以伊朗为中心的西亚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257年,蒙哥甩开忽必烈亲征南宋,一路攻城拔寨,连克南宋许多州县。至1259年2月,蒙哥渡过四川渠江鸡爪滩,进驻石子山,向“倚天拔地,雄峙一方,三面临江,形势陡绝”的合州钓鱼城扑来。此时的蒙哥叫嚣:“不出一月,我将踏平钓鱼城。”蒙哥的这种自信来自蒙古铁骑50年来在亚欧大陆一直如秋风扫落叶般所向披靡。可这次他失算了,蒙军数次进攻钓鱼城,不但损兵折将,连总帅先锋汪德臣也毙命于城下。此年7月,久攻不下的蒙哥大汗带着无限遗恨“崩于钓鱼山”(《元史·宪宗纪》),这是有宋一代在战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
蒙哥大汗的死地钓鱼城,以其延续宋祚20年,缓解了欧亚战祸,流产了蒙古劲旅对非洲的征服。钓鱼城以弹丸之地,支持危亡河山,被世人称作“上帝折鞭处”,而其原因必须追溯衢人余玠的功绩。
厥功甚伟的余玠
1234年金亡,两年后,南宋首先撕毁了联蒙夹击金国、南北共存的协约,引兵北上,史称“端平入洛之役”。这场战役一开始就令人担心,因为那是一次仅靠半程粮食供应而在人烟断绝的河南之地急行大约400公里的鲁莽行动。果然,仅少数留守的蒙军就把战事拖至胶着状态。之后的事,我们都清楚了——1242年,四川告急。谁都明白,巴蜀一失,长江防线形同虚设,其实那年成都已经被蒙军攻下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衢人余玠开始治蜀,他任四川安抚制置兼四川总领,主持军政,置司重庆。
余玠以恢复全蜀为己任,上任伊始就设“招贤馆”,礼贤下士,广揽人才,王坚、张钰皆入其幕下。不久,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桐梓)冉氏兄弟(冉琎、冉璞)建议,根据四川特殊的地形条件,在合州钓鱼山依山筑城,积粟治军,迁州城于此。
传闻“隐居蛮中”的冉氏兄弟起初坚辞官府征聘,余玠礼贤周到、识才善任后,才让冉氏兄弟甘入“招贤馆”。冉氏兄弟入馆后,安享生活数月却无所进言。之后,余玠设一宴,奉兄弟俩为主宾,作陪客的众豪杰纷纷竟议军政。余玠一再以婉辞启发,而冉氏兄弟仍“饮食而已”。余玠当然明白:还在考验他。于是宴后恭敬请兄弟俩移居另一更为清静之所,并让人暗中观察其所为。探人汇报:兄弟俩终日无言对蹲着,以白土块在地上画山川城池,离去时则全部擦掉……又十天后,兄弟俩来见余玠,终于献策:必须将合州城迁往形势险要的钓鱼山——建城于山作洽所(即州政府),并聚民耕贾。倘如此,再加以人备粮足,其作用胜雄兵十万,从而确保四川。余玠听后大加赞赏,急报朝廷获准后付诸实行,并破格授冉氏兄弟以相应官职,全面委托其主持建城、迁洽所。面对随后“一府皆渲然”的惊惶反对,余玠决然表态:“此城建得成,四川恃它平安。建不成则后果独由我承担。”
《宋史》上如此说余玠:“其功日月可冀”。正是余玠政治、经济、军事的系列革新,让世界历史的长河在这里转了个弯。
“一柱支半壁”的钓鱼城
钓鱼城筑于今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城分内、外,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俨然兵家雄关。城约2.5平方公里,有大片田地和丰富的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易守难攻的特点。据说当时城内守军只有四到五千人,军民共两万人左右,“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弹丸之地的钓鱼城因此成为四川整个防御体系的一个节点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此后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钓鱼城的“一柱支半壁”。从1243年至1279年,合州5县17万军民以钓鱼城为据点,历经宝祐、开庆、景定、咸淳等时期的大小200余场鏖战,坚持抵抗强敌36年,成为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的噩梦,缔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除了钓鱼城,余玠还把构筑山城的做法推广到其它州郡,先后建成有十余座山城,著名的有云顶、营山、大获、苦竹、白帝等。余玠的后继者王坚、张钰继续修筑山城,总数达80多处。这些建在四川主要水系上的山城,完整构建起一个如臂指使、气势联络的山城防御体系,在其后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至于蒙哥大汗——“上帝之鞭”折毁于钓鱼城下,虽已在余玠逝世6年后,但历史当然要为他——衢人余玠记一大功。
余玠之死
余玠为开化芳山村(现属开化县村头镇)人,开化汪炳仁先生已作过多方考证。至今,村头镇小溪边村还多次举行余玠民俗节。然而我们深深感慨的是:一介忠臣何以冤死?
早在宋蒙开战初期的1237年,余玠就曾战胜过入侵江淮的察罕蒙军,解除了滁州之危。以后,在小型的战斗中,余玠亦多有建树。在治蜀期间,余玠总结了一套抗蒙的经验:一曰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曰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曰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曰收聚粮食,毋以资敌。史称余玠治蜀多年,“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抗蒙形势一度出现转机,宋军在蜀口外第一次站住了脚跟。
利州都统制王夔恃功跋扈,余玠将其处死,派部将杨成代领其军,哪知利州都统司则派出了本司统制姚世安前去接替。四川武将桀骜骄横,主将去职举代部属接掌军队也久成风气,余玠决心革除这种弊端,再派一姓金的都统制率兵前去接管,不料姚世安竟以武力抗拒。
这时余玠的支持者左相郑清之病故,谢方叔任左相,他的侄子恰好避乱在利州都统司所在的云顶山上,姚世安就请他在朝中为自己说话。谢方叔偏听偏信,在宋理宗面前胡说余玠居心叵测,飞扬跋扈。有吴曦、安丙的前例,理宗也起了疑心。1253年,理宗解余玠川蜀之职,下诏召回余玠。余玠对朝廷颠倒黑白的处理义愤填膺,接诏以后,服毒自杀。余玠治蜀,厥功甚伟,赍志而殁,壮士扼腕。川蜀百姓闻其死讯无不悲痛如失父母,好不容易有一人才,朝廷却轻信谗言,连一个余玠也容不下。余玠有儿子名“如孙”,取意“生子当如孙仲谋”,后为奸臣贾似道所杀。
(中潜 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