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米:藏书之乐存乎读

发布时间: 2014.03.17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在季米的眼里,藏书之乐存乎读

  “我并不是什么藏书家,藏书家得有钱有闲有空间,我是一样也没有。”前不久,站在自家书房里,在衢州藏书界早有着不小名声的季米,却否认自己是“藏书家”。曾经作为天涯社区读书版块“闲闲书话”的版主,季米说,他收藏的书其实起点并不高,几乎都是“自己爱看的杂书”。

  “季米不是真名。”季米介绍自己原名叫李剑明,“其实,取季米这个名字,是因为以前在香港工作时,为了方便同事之间的称呼,取了个英文名叫Jimmy,英译过来就是季米,没什么特殊意义。”

  住着书的房子

  季米出生在温州,1988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就到了巨化工作,期间虽又辗转到北京、香港等地工作一段日子,但多数时间还是居住在衢州。“我现在住的房子,只恨是没有更多书架。”在季米家的书房里,一整面墙的书柜,已经被分门别类归置好的书塞得满满当当,而整个家但凡有点空当,也早被来不及收拾的书毫无顾忌地占据着。

  “这么大的房子,因为女儿出去读大学了,就住着我们夫妻两个人,与其说是住人,不如说是住书。”望着这些书,季米说,“哪有时间来收拾?往往都是买回来就堆在那里。”不过因为时常翻阅,对于重要的书,季米大体也记得位置,翻找起来不难。

  说到最珍贵的书,季米说这跟每个人的衡量标准相关,有时候你觉得珍贵的书,别人却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藏书有一个最先决条件,经济实力和库房基础。我现在家里已经没处放了。至于经济上,上世纪80年代工资不高,藏书就一定要挑喜欢的。还有就是要符合自己的收藏专题,特别是收藏四五年后,藏什么不藏什么,自己心里得有一杆秤。有一点我当时很明确,凡是畅销的,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读物,是不买也不藏的。”

旧书店里的温情

  “以前没钱买书,毕业前后那段时间都是借阅的多,但是随着藏书量的增加,人好像也有了强迫症。”季米说,年轻时,他对藏书可以说有点疯狂,现在也没好转,仍然保留着搜书习惯,到各地开会时,仍会四处逛旧书店,偶尔也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本子。“买书就是要钻山打洞,我去任何地方开会,都会去旧书摊。”

  “我也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著名书店,如北京的三联书店、西单图书大厦、潘家园、万圣书园,杭州的晓风书屋、宁波的城市之光书店等,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季米说,他还趁着出差或旅游之便,去过香港的神州书店、新亚书店、实用书局,法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而他之所以最爱逛旧书店,则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旧书价格比较便宜,挑出来四五本往老板面前一放,老板用手捏捏厚度,薄点儿的一两块钱,厚点的五六块钱,十几二十块钱就能兜上一兜子书回去;二是在旧书店能找到一些绝版的旧书,当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旧书时,那份惊喜和愉悦,只有同道中人才能体会出来。

  “只是现在旧书店生存太不容易。”季米感叹,“我辈喜欢纸书,喜欢去实体书店淘旧书的人,越来越小众边缘化,好在所图就是自得其乐。”

  藏书、写作与阅读

  季米目前共有藏书七千余册,主要是二手书。“藏书这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季米说,“第一,藏书可以让我有事可干。第二,等我退休以后,藏书可以让我依然不寂寞。我现在不光有买书之乐,更有藏书之乐、写作之乐、阅读之乐。”

  “关于藏书、写作与阅读,我觉得是一个良性循环。”季米的阅读量很大,他说自己在2013年,拉拉杂杂看了一百来本书,几乎都是旧书。

  “这买书加看书的过程,往往会有心得,那就需要写出来。这正是读书的乐趣。”在季米眼里,这个乐趣的循环少一不可,“你不买书就没有藏书之乐,你藏书多了才能写,而要懂得买书就要先读很多书。”

  对话

  衢州日报:您在2013年读过哪些好书?

  季米:我挑几本印象深的说一说。《故国人民有所思》,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利用原始的档案材料,选取了俞平伯、马寅初、陈垣、冯友兰、汤用彤、贺麟、周培源、傅鹰等代表性人物,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那些被改造的著名知识分子们的经历和心态,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想改造年代的历史,足以引起后人的反思和警惕。《永远的质疑》作者丁东,一直是一位有现实关怀的学者,他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探索,注重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其倡导口述历史很有成果。此书所收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也不忘对现存问题的关注,充满了质疑精神,而绝不随波逐流,显得难能可贵。《民主的限制》是赵鼎新写的,是研究民主的理论和实践的论文集,持一种相对冷静和公正的立场研究了国内媒体、微博自媒体以及抗争性社会运动事件,探究民主实践的现状和限制,对于身处其中的当代人认识自身的舆论环境很有现实意义。还有《看见》《冰心在玉壶》《书虫日记三集》《故纸寒香》《学步集》等等,也都值得一看。

  衢州日报:你去过这么多旧书店,能谈谈衢州的旧书店吗?

季米:衢州作为一座古城,有两家不错的旧书店,衢州旧书店和水亭书社。衢州旧书店的历史比较长,20年前首先开在小西门,后来搬到天宁巷,再后来搬到水亭门。店主宋文富也是爱书懂书之人,尤其对衢州本地掌故很熟悉,曾在本地网站发表系列文章介绍衢州历史掌故。现在衢州旧书店因为水亭门街区改造搬到了东河沿,我偶尔也会去转转,前段时间还在那里买到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中的《康拉德小说选》,虽然是馆藏书,但是品相全新,也算是小有所得。我还在那里买过好多本地文化人的签名本。老宋早已从原单位退休,开书店也不是为了挣大钱,只是出于一种对文化的爱好,也许是习惯使然才使他坚持把旧书店经营至今,算是衢州城市的文化小窗口。同时他也卖一些其他的文化类收藏品,因为光靠卖旧书,是连房租费都赚不出来的。

  水亭书社原来也开在水亭街上,后来搬到了南孔家庙边的新马路,改名叫古书观止。那里是收藏一条街,相比房租也不便宜。店主王汉龙年纪不大,现在可算是衢州的小名人了。他是安徽人,居然能对第二故乡的衢州乡土文献特别关注,也真是特别的难得。他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对于文史的爱好,总是能找到一些稀有的文献资料,很多地方史的研究者与他成了好朋友,有事没事常往他的店铺转转,他的书店也成了一个文史爱好者的集结地。

  我现在买书有一种“丛书控”的倾向,买书时总是先考虑是不是可以跟家里原有的那些书配套,当然在网上基本可以找到,可我还是喜欢去书店淘书的这种感觉。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书虫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所以我还是喜欢去实体书店,这本摸摸,那本翻翻,看看那些前主人的笔迹,有时也觉得很亲切。

  (记者 罗东哲 文/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