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森:从军统枭雄到爱国侨胞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上海解放前夕,毛森(时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编者注)逃到厦门,被任命为厦门警备区司令。蒋介石为褒奖他在上海镇压共产党有功,将他擢升为中将。军统头目戴笠生前也不过是少将,由此可见毛森在军统局系统中地位的显赫。
    毛森没有上过正规军校,也没有带领正规部队打过仗,厦门又是弹丸之地,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毛森哪堪一击!很快厦门解放,毛森逃到了台湾。
    1950年3月蒋介石复职当“总统”。为巩固其在台湾的法西斯统治,专门成立了“政治行动委员会”,领导核心由5人组成:蒋经国、毛人凤、唐纵、毛森、陶一珊。毛森主管对大陆的破坏行动。

    毛森对在大陆特别是在上海的失败,一直耿耿于怀,心有不甘。
    一天,毛人凤对毛森说:“总统指示要加紧对大陆的破坏行动,特别是在上海,如能暗杀陈毅,必能重整我军统昔日雄风,造成全世界的震动。不知善森兄有何高招?”
    毛森略加沉吟,说:“履行如此重大的使命,我意最合适的人选当属刘全德。此人原是共匪中央红军的‘克格勃’,1934年在武汉被捕后向我局投诚。抗战期间又投降日伪,我到上海秘密抗战,亲自找他策反,将他拉了回来。戴老板命我制裁叛变投敌分子余阶,我交他去执行,干得很漂亮。他对上海的情况很熟悉,派他去暗杀陈毅,定能马到成功。”
    毛人凤立即首肯。于是“二毛”向刘全德作了布置。
    刘全德被封为“保密局直属行动组上校组长”,奉命从舟山潜入上海。他不愧是军统的高级杀手,行动十分诡秘,每天晚上换一个住处,有一天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混进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察看了地形和通道,一直窜到陈毅市长办公室的门口,居然未被警卫人员察觉。
    陈毅处境危殆!
    在台湾主管大陆破坏活动的毛森,日夜等待着刘全德能给他带来“震动世界”的好消息。
    等呀,等呀,毛森望眼欲穿。
    突然有一天,潜伏上海的电台密报:刘全德失去联络。毛森凭他多年从事特务工作的经验,知道刘全德出事了。
    原来,负责上海保卫和公安工作的副市长潘汉年和公安局长杨帆,巧妙地运用原军统投诚自首人员高激云和刘全德是故友的关系,设计将刘全德捕获。毛森失去了一员得力干将,为此顿足捶胸,愤恨不已。
    但毛森不死心,继续多次派遣人员到大陆进行破坏活动。例如他伙同毛人凤又派遣“苏浙特别站站长、苏浙人民自卫总队”少将司令封企曾,带领一批特务偷渡登陆潜入上海,企图再次暗杀陈毅等党政领导人。不料封企曾又很快被捕,使毛森又一次大失所望。
    
    毛森不仅对大陆的破坏工作频频失利,特别使他遗恨终身的是,在与蒋经国的一场权力斗争中,他最终败下阵来,并遭到台湾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亡命海外。
    毛森是个聪明人,智商很高,他当然懂得“子承父位”是中国皇位继承的老传统。到台湾后,他处处感到蒋介石将来一定要把“皇位”传给太子蒋经国。因此,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投靠“太子系”的问题。但是,毛森却作了另外一种抉择:他投靠了蒋夫人宋美龄。他和毛人凤都成了“夫人派”中的干将。
    “夫人派”和“太子系”,当时在台湾是势不两立的两大派,为了角逐最高权力,明里暗里进行着殊死的较量。但两派的后台都是蒋介石。而蒋对夫人和儿子又都不愿意得罪,竭力设法“摆平”。
    因此当时台湾政界中,有不少人脚踏两只船,在“夫人派”和“太子系”中见风使舵,投机倒把,谁有利可图时就倒向谁。但毛森却没有这样做。
    毛森的个性倔强,他从心眼里看不惯蒋经国。在历史渊源上,军统和戴笠跟宋美龄关系密切,跟蒋经国却一直不和。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毛森嘲讽蒋经国打老虎是虚张声势,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故而扬言:“我决不做蒋经国第二。”毛森反共积极,他知道蒋经国在苏联加入过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莫斯科激烈地指责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定了死刑”。毛森认为蒋经国此举,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大相径庭,是不忠不孝。蒋经国回国后又一头拜倒在其父脚下,完全忘记了在苏联的言行,毛森认为他出尔反尔,打从心眼里不屑与他为伍。
    可是,在当时的“政治行动委员会”5人领导小组里,蒋经国却是“第一把手”,毛森和毛人凤等都不得不听命于他。而他对谍报工作又完全是个外行,说话、作指示常常跟原先军统的一套做法不一样,毛森和毛人凤因此常与他意见不合而产生摩擦,多次在会上、会外闹得不欢而散。
    毛人凤时任“保密局长”。作为“江山三毛”中的毛人凤和毛森,两人关系密切。毛森刚逃到台湾时,因无实职,家中子女众多,一度生活颇为拮据,全赖毛人凤接济。毛森知恩图报,加上看法一致,因而在毛人凤与蒋经国的角斗中,全力支持毛人凤。
    一次,“二毛”经过密谋,决定向蒋经国开刀。

猛龙斗恶虎

 

蒋经国有个表兄弟毛邦初,以台湾空军副总司令的名义常驻美国,负责采购军火。这是个肥得流油的美差。可是这个毛邦初却和流亡美国的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交往频繁。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保密局”早就派人潜伏在他身边,将他的一言一行都密报毛人凤。后来毛邦初又携二千多万巨款潜逃到墨西哥,使台湾当局大丢面子。毛人凤和毛森以此为突破口,企图一举扳倒蒋经国。
    不料蒋介石看了“保密局”送呈的报告后,虽把蒋经国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但并未将其撤职,仍让他继续高居于“二毛”头上。
    这一下可苦了“二毛”。
    蒋经国城府很深。他深知“二毛”诡计多端,手下有一大帮军统老班底,猛龙斗恶虎,速胜是不可能的。因此小蒋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将原军统头目郑介民、叶翔之拉到了自己麾下,并多方搜集“炮弹”,准备置“二毛”于死地。
    毛人凤有个密友叫杜长城,是军统爆破专家,与毛森也相熟。蒋介石、陈诚为“保卫”台湾,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杜长城负责设计的在海水中遇敌自动升起爆炸的各种诡雷,大受蒋、陈的青睐。陈诚还特地拨出巨额黄金扩编杜长城的技术总队。也是毛人凤合当有事,他竟见钱眼开,伙同杜长城贪污了大量黄金。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蒋经国很快将此情况报告蒋介石。龙颜大怒,蒋介石下令将杜长城枪决,毛人凤也被打入冷宫,不再受到信任。
    毛森与杜长城贪污黄金案没有牵连,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蒋经国岂肯放过毛森。一天,小蒋终于与毛森爆发了一次面对面的直接冲突。
    毛森多年来主管对大陆的破坏活动,不愿蒋经国插手。他也听说老蒋要把台湾整个情治系统都交给小蒋,但他认为叫外行领导自己和毛人凤这样的内行,太离谱,因而对蒋经国的指示,常借故打折扣或干脆不执行。
    蒋经国岂是省油的灯,他以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的身份对毛森下令说:大陈岛被共匪占领后,我们对大陆派遣游击队的活动,失去了地利之便,益增困难。小股和个别的破坏渗透,也是败多成少。善森兄,鉴于此形势,请你把大陆东南地区游击队的指挥关系全部交出,我再另作安排。
    毛森一听叫自己交权,实际上将自己撤职,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他气冲冲地反驳道:“经国先生此言差矣!我自主管此项工作以来,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凭借我对大陆东南地区特别是沪杭一带的熟稔,虽有失败,但成效亦有目共睹。要再物色到比我更熟悉匪情的人,恐怕很难。请经国先生是否以党国利益为重,再慎重考虑。”
    蒋经国见毛森不愿交权,而且出言不逊,态度傲慢,心里很生气,遂斩钉截铁地说:“此事已呈请总统核准,就这样定了。”
    毛森愤而起身,悻悻地说:总统把如此重大任务交给那些不懂业务的外行去主管,将来必悔之晚矣!
    得罪小蒋,已属冒犯上级;抗拒交卸权力并公然指责老蒋,更是大逆不道。于是蒋介石一道命令:宣布对毛森进行“通缉”!
    据说这事发生在1956年初,消息传出,海内外传媒广泛作了报道。有人为毛森鸣不平,说他一辈子为蒋家王朝卖命,是蒋介石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忠实鹰犬,如今在台湾竟无安身立命之处,岂不令人寒心?!
    
    毛森逃出台湾后,只能到香港暂时栖身。
    当时在香港有许多毛森的军统同仁。人们纷纷前来看望,问他被“通缉”的前因后果。本来就说话不多的毛森,对此事更三缄其口,讳莫如深,避而不谈。
    毛森子女多,此时没有了薪俸收入,生活很感困难。为此,他办了一个养鸡场。昔日堂堂中将,如今成了“鸡司令”,个中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除了喂鸡、取蛋、卖蛋、采购鸡饲料等等琐碎活儿外,他成天阴沉着脸,难见笑容。
    有人劝他向老蒋认个错,说老头子过去对你印象很好嘛,你破获“荣德生绑票案”有功,他还奖你50000美元,你去向他求个情,兴许他会收回成命。
    毛森苦笑着摇摇头,说:“我毛森宁愿饿死,也不会这样做!”
    养鸡场一度因鸡不下蛋而濒临破产边缘。有人劝他向昔日老上级、老部下、老同仁借贷。他连连摇头,说:“要我毛森低三下四去求人,我不干。”
    光阴荏苒,毛森在香港苦度岁月,长达12年之久,直到1968年才迎来转机。
    毛森生有5个儿子3个女儿。
    长子毛建,即毛建光,为元配夫人郑彩耀所生。后由继母胡德珍抚养成人,获硕士学位,曾以台湾长荣海运公司驻洛杉矶办事处总务科长身份,回大陆访问、探亲。
    次子毛革,改名毛汉光,亦为郑彩耀夫人所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三子毛河光,毕业于台湾大学,去美国深造后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定居美国,成为美籍华人,1980年应中国科学院之邀到大陆讲学。1984年回中国大陆讲学时,受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的接见和宴请。
    四子重光、五子宇光及女儿毛瑞、葛玲、小玲,目前均在美国。
    中国封建社会流行的是父以子贵、妻以夫贵。使毛森夫妇晚年引来转机的,全赖其几个儿子,尤其是三子毛河光。
毛河光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多次获奖。除未获诺贝尔奖金外,其他大奖几乎都得了。他在美国年薪90000美金。儿子的成功,使毛森脸上有光,生活也富裕起来了。
    1968年,61岁的毛森偕夫人胡德珍移居美国,先后在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居住过,还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和瑞典等欧洲国家。据说他在华盛顿的住处坐落在郊外,院子很大,绿草如茵,树木葱茏,还种有苹果和葡萄,三层楼房设备现代化,毛森夫妇和三儿子毛河光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毛森除垂钓、散步、晨跑外,还撰写了10万字的回忆录,有的文稿已在祖国大陆的报刊上发表。
    
    80岁那年,毛森加入了美国籍。
    身在大洋彼岸,毛森仍关注着祖国大陆的变化。他很快得知了抗战时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营救出狱的唐生明将军不幸病逝。唐生明生前是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葬礼很隆重。毛森对唐的救命之恩一直铭感在心,遂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刊登在1988年11月9日出版的全国政协机关报《团结报》上。
    世事沧桑,潮起潮落,晚年的毛森常常回顾自己漫长的一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两个侄子有一次问他:“三叔,我们在老家时,常听人说你是杀人魔王,还说你杀了不少共产党,是这样吗?”
    毛森说:“如果说我抗日锄奸,我确实杀过不少日本鬼子和汉奸。至于杀共产党,那是上级有命令,有文件,有电报,我是根据命令批转下面执行的呀!我本人并未亲手杀过共产党。”
    说至此,毛森长叹一声,显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生长在那个时代,必然要给国民党做事,为蒋(介石)先生服务呀!再说,我家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都要张口吃饭呀!”继而他笑着指了指两个侄子,说:“如果今天我在大陆,像你们这样的年纪,那我也必然要为中共服务了。”
    说到邓小平,毛森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赞扬说:“邓小平先生了不起。他掌政后,中国实行全面革新,连我这个顽固反共分子,也举手赞佩。他是个贤明者。中共如今是贤明者掌权。”
    1992年5月,毛森在夫人胡德珍、长子毛建光陪同下,自美国回大陆观光探亲、祭祖扫墓,受到了浙江省省长葛洪升和江山市长徐仁敏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毛森心情非常激动,看到乡亲就抱拳作揖,动情地说:“谢谢亲爱的乡亲们。”他还一再说自己“生是家乡的人,死是家乡的鬼”。有人悄悄提醒他:你过去在大陆结冤不少,要注意安全。他笑笑说:“我一介老翁,毫无身份和地位,有什么可顾虑的呢!”并表示:“我的8个子女大都从事科技研究,家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一定效劳。”
    在此以前,毛森早在1989年就从美国寄钱给江山县办学,以表达他关心故乡建设的拳拳之心。
    江山市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发还了毛森在江山老家的故居,并修葺一新。这就为毛森回老家探亲创造了条件。
    一枝一叶总关情。毛森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对江山老家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在江山老家,他除看望亲戚故旧外,还特地登临景色雄奇的江郎山寻访旧踪。
    江郎山位于和仁村(原下陈村)不远处,历来是浙西衢州府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明朝著名旅游家徐霞客称赞它“一峰特耸,摩云插天,势欲飞动,移步换形,与云同幻”。毛森年轻时常到山中游玩,抗战时用的化名也叫“江石生”,寓意是像江郎山的奇石那样刚直不阿、坚强不屈。1938年毛森奉命率别动军抗日,他曾在江郎山的石壁上题词:“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如今,82岁的毛森翻山越岭,攀藤附葛,终于寻访到了自己半个多世纪前的题词,虽风雨侵蚀,但字迹仍清晰可见。毛森在石壁前久久伫立,抚摸良久,不免感慨万分,泪眼模糊。
    回到住地后,陪同人员说:“毛先生,你是否再题几个字,留个纪念吧?”
    毛森用他颤颤抖抖的手提起毛笔,动情地写了8个大字:“谢谢亲爱的乡亲们。”
    浙江省葛洪升省长在杭州黄龙饭店会见和宴请了毛森和夫人胡德珍一行。葛省长幽默地说,毛森先生现在是美国绿卡的持有者,是美国籍的海外侨胞,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很多国外回来的侨胞都喜欢到黄龙饭店下榻,他们对“龙”是情有独钟啊!欢迎毛森先生和夫人今后常来老家走走、看看。
    毛森老泪涟涟,激动地说:“过两年我一定再回来看看。”
    然而,天不永年,毛森回到美国旧金山后不到半年,因突发心肺衰竭于10月3日逝世,终年85岁。弥留之际,他嘱咐捐款10000美元给江山老家办学。他并没有工资和劳动收入,这笔钱是他从子女供给的生活费中节衣缩食省下来的。
    从忠于蒋介石,到被蒋介石一脚踢开下令通缉,毛森和蒋家王朝恩恩怨怨几十年。从人称“杀人魔王”的军统枭雄,晚年变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海外侨胞,毛森一生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死后,他的墓面对金门大桥,面对浩瀚的太平洋,遥望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大陆。他在九泉之下,也如他生前所言:“我生是家乡的人,死是家乡的鬼!”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定价:22元,责任编辑:蒋德群)
 

父以子贵

 

赞扬中共如今是“贤明者掌权”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