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的较量---访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陈民新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场外"的较量---访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陈民新
| [<<] [>>]
文:巫少飞

  陈民新副教授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系主任,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协会会员。印象中,他总是斯文、谦和,没有画家的过多色彩。
  在一次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记者见到了陈民新画的一幅《场外的较量》。那是一幅人物工笔画,画面的背景是一群高大威勇的蒙古汉子在观看摔跤比赛。在大人们的背后,陈民新将所有的笔墨倾注于两个小孩在场外的摔跤。不去表现热闹的摔跤现场,而将视点集中在场外的两个孩子,这是陈民新的独特眼光。7月16日,记者在采访陈民新的过程中,也处处体会到他“场外”的较量。
  1958年出生于龙游县横山的陈民新,学画的经历和那时代的人差不多,临摹小人书、四大伟人肖像、《红楼梦》剧照等等。1980年考入衢州师范时,陈民新在许铁铮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正统的绘画训练。从事过民办教师工作、又在某小学教过书的陈民新以其努力和绘画天分得到老师的赏识,当时彭瑞方校长就说:“陈民新是个人才,我一定要抓住他。”1986年陈民新调入衢州师范任教。
  陈民新说,1990年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那是一个正逢中国画经历了“85新潮”后,大量西方美学思想进入中国的“战国”时代;在李小山发难中国画后,那也是一个中国画正需要沉淀过程的年代。1990年,陈民新进入中国美院专业进修,师从于大画家叶尚青、马其宽等。在“枪毙艺术”、一个人在美术馆表演洗脚等一系列事件后,陈民新不在“场”,他仍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严格地接受工艺美术、传统水墨精神的熏陶,他苦行僧般地学习线条、运笔、泼墨、皴染等。不在“场”,并不是陈民新放弃思考。他说:“中国画需要创新,一方面宋人的画在技法上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元代后的中国文人画已不符合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中国画怎样创新才是关键。”陈民新曾与德国画家斯密特先生探讨过,他自己也苦苦思索过,最终陈民新说,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硕士班回来后,他开始画“观念”了。陈民新指着一幅《新芙蓉锦鸡图》说,《芙蓉锦鸡图》是原宋代皇帝赵佶画的,表现的是纯宫廷生活。而他画的《新芙蓉锦鸡图》,背后是漆黑的碑文,一张很现代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芙蓉和锦鸡的羽毛……这里面有“波普”,有反讽,有对传统的颠覆与继承。画“观念”,使陈民新的画不断地入选省、市各
  类画展。其中入选第四届省花鸟画展的作品???《丰收之歌》,表现的是一座风车在辽远、净阔的大地上,背后是红叶深染的秋意,还有一只鸟儿栖在风车上……陈民新说:“那是一个秋天,我苦苦思索着‘丰收’的含义,突然,那‘咕咕’的风车声传来,我在一瞬间找到了丰收的符号就是风车,我的内心充满激动,抚摸着风车上斑驳的花纹,就像老农对土地的深情。在风车声中,我听到了丰收之歌,更看到我们民族精神悠远……”
  陈民新的学生说,看陈老师的绘画,与其说欣赏艺术,不如说是阅读哲学。是的,陈民新的绘画中包含着不止是风土人情,更是思想者的薪火。尽管陈民新和画坛形形色色的学派、杂耍格格不入,但观他的画,我不由想起了弗罗斯特的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不在场,不献媚,在人迹更少的路上,陈民新孜孜以求地追索着美的永恒。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