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杰出的科学家赵缘督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元代杰出的科学家赵缘督
| [<<] [>>]
 



  龙游县有二千多年建置历史沿革。距龙游古城东南方数里,隔灵山江,有一处
风景,这便是鸡鸣山。山不高,但因兀立在灵山江旁,山借水景,水凭山势,临江
西面的山岩挺拔峻峭,被称之为鸡鸣岩。而“鸡鸣秋晓”是旧时龙丘十二景之一,
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多有题咏。但最值得鸡鸣山引以为荣耀的是,在十三世纪,有一
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此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写就了不朽的科学著作《革象
新书》,这位科学家便是赵缘督。
一、扑朔迷离的生平
  赵缘督生卒年月不详,有关他的生平史籍缺乏详细的记载,因此历史上对他的
生平考证众说纷纭,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但我们毕竟能从兰溪《氵索殳(请造字)
西龙门范氏宗谱》、民国《龙游县志?氏族?鸡山范氏》、《革象新书》卷二、明
代宋濂为《革象新书》所作的序、新编《龙游县志》等旧志、家谱及相关资料中,
或多或少地获取一些信息,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可以大致如此推断:赵友钦
(或名敬),字敬夫,号缘督或缘督子,宋宗室后裔,其生活年代在南宋末年至元泰
定后若干年(约公元1270-1324年以后)。因家庭出身背景,终身未与元朝政府合作
。他是龙游鸡鸣范氏入赘女婿,他与范家的结合更多是政治原因使然。范家是宋范
文正公后裔,他是宋太宗第十二世孙。当江山易姓、改朝换代的突变风云中,赵友
钦选择了隐居江湖林野,不与元朝廷合作的态度。终生于民间从事科学研究。范家
殷实的家资,为其生活及从事科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尽管生前四处漂泊
,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龙游,他重要的科学实验,他的《革象新书
》,都是在龙游完成的。赵友钦一生学问广博,著述宏富,除《革象新书》外,其
它还有《金丹正理》、《盟天录》、《缘督子仙佛同源论》、《仙佛同源》、《金
丹问难》、《推步立成》、《三教一源》等多种。
二、《革象新书》的版本及成书年代
  《革象新书》是赵友钦长期研究自然王国所得的丰硕成果,共分32个专题,研
究的范围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光学),是一本纯粹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学
、天文和物理方面多有创见,是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根据资料二,我们可推
断《革象新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以后,作者在生前未曾
刊行,而是授予学生朱晖,“晖既没,其门人同里章浚深惧泯灭无传,亟正其舛讹
,刻于文梓。”而刊行于明初是无疑的,这有宋濂的序为证。从中我们还得知赵友
钦生前有龙游籍学生朱晖,朱晖的学生章浚也是龙游人。宋序本应是章浚之手付梓
,全书共五卷。约在此后稍晚一点,义乌人王?又将该书删简为两卷本。这两种版
本都被《四库》收入。另在清康熙年间,《革象新书》被重刻,今存有毛凤飞《重
刻革象新书序》。因该书佚亡,我们无从得知是五卷本还是二卷本。《四库全书》
为区别这两个版本,将五卷本称之为《原本革象新书》,将王?删定的二卷本称之
为《重修革象新书》。《四库提要》对王?删节的行为有如此评语:“?序颇讥其
芜冗鄙陋,然术数之家主于测算,未可以文章工拙相绳。?于天文星气虽亦究心,
而儒者之兼通终不及专门之本业”。实在是公允之论。今天的学者研究赵友钦及《
革象新书》,其重视五卷本的程度远在王?删定本之上。
三、锲而不舍成果卓著
  赵友钦于鸡鸣山建实验室和观星台,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期观测天象;他勤
于思考,坚持探索,大胆实践,用自己长期积累掌握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验
,《革象新书》中的32个专题,就是他所研究取得的32个成果。
  《革象新书》有一特点:它侧重于从物理角度讨论问题。这在古代天文学著作
中并不多见。例如书中多处用视物近大远小这一视觉现象来说明其所论问题。这里
举一个例子,该书在说明日月远近大小时,指出:“日体大,其道周围亦大;月体
小,其道周围亦小。月道在日道内,亦犹小环在大环之中。日去人远,月去人近,
月体因近视而比日体之大,月道因近视而比日道之广。”(《革象新书?日月薄食
》)
  中国古代传统上认为太阳和月亮大小一样,都依附在天球上运动。后来,通过
对日食形成原因的分析,人们逐渐认识到月亮离地近,太阳离地远,但这中间人们
忽视了一个问题:因为日月的视直径大小一样,如果月在日内,它们就不可能等大
,这就与日月等大观念产生了矛盾。现在,赵友钦运用视觉理论,明确指出日体大
、月体小,提出了这一被人们忽视了的问题,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的判断基本
是正确的。
  在《革象新书》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记载了赵友钦对于圆周率的研究。
他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他分析了历代圆周率的近似值,并提出了外圆内接正
四边形起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圆内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边求八边,八边求十六
边,求到16384边,获得近似值为3.141592,验正了祖冲之π值估计的正确性。他
熟练地应用了半圆内圆周角为直角的性质,计算倍增边数后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
长,直到12次增边后得到的正16384边形的边长。其二,在他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他
对极限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其初之小方,渐家渐展,渐满渐实,角数愈多而其
为方者不复为方而为圆矣。故自一二次求之以至十二次,可谓极其精密,若孜孜求
之,虽至千万次,其数终不穷”。这是刘徽极限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在《革象新书》中,赵友钦提出了中天观测法以求恒星赤经差,这在天文学史
上是个创举。他在一个木架上顺南北方向放两根平行的木板,木板中间留一道缝隙
,缝隙正对当地子午方向,其宽度只有三四分。另外准备一套特制的漏壶,以作计
时之用。在观测时,一人在架下仰视,当一星来到缝隙中时,就发出声响,另一个
人守壶,听到声响,即看壶箭刻画数记之。由两次刻画数之差,就可以计算出相应
两颗星的赤经差来。这种方法,通过时间流逝来计算赤经差,在中国天文学史上还
未曾有过,它与近代子午观测的原理是一致的。另外,赵友钦还注意到了应用误差
理论来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度,他说:“必置四壶,立两架,同时参验,庶无差忒
。”(《革象新书?测经度法》)这与近代误差学说所主张的通过多次测量以提高
准确度的做法是一致的。
  《革象新书》记载了赵友钦著名的光学实验??小罅光景,即小孔成像。他以
楼房为实验室,分别在楼下两个房间的地面上挖两个直径为四尺多(此尺寸为当时
的尺度,下同)的圆井,右井深四尺,左井深八尺。根据实验需要,在左井中可另
放一张四尺高的桌子。作两块直径为四尺的圆板,每块板上密插着1000多支点燃的
蜡烛,放入井底(或桌面上)作为光源。在两个井口分别用中心开孔的板加以遮盖。
以楼板为固定的像屏。
  如此别出心裁的布置是很有道理的。首先,蜡烛放在井内,烛焰比较稳定;其
次,光源被封闭在圆井中,光线只能从板孔中穿出,这样使得观察比较容易,结果
更准确;另外,在地下深挖圆中,增加了光源与像屏之间的距离,使调节范围扩大
。这个实验非但规模很大,而且具有对比性质,可变化物距,也可以(连续地)变化
像距,亦可固定其余条件,变化其中一个进行观察,同时,使用了广延的、形状与
强度可变的光源。这个光源强度很大(若一支烛的光源为1烛光,则总的光强度为
1000烛光),因而可以白天进行实验。总之,这个实验的构思是十分精巧的。
  赵友钦对针孔成像的研究,不仅实验精巧,而且有理论的解释,在古代实为不
可多得。可惜的是,这个实验装置本身无法测量照度,调节也没有定量化。因此,
它的一些结论同现代照度定律只隔着一条狭沟,却无法越过。
  四、鸡山灵水慰友钦
  潺潺流水能汇聚成滚滚洪流。在世界科学史上,无数科学家包括赵友钦在内,
他们通过各自辛勤努力,创造出一个一个科学成果。这些成果像高山上一条条涓涓
细流,流进了世界科学的洪流之中。今天我们登临鸡鸣山,眺望远逝的灵山江水,
对这位680年前的科学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透过时空,我们仿佛看见赵友钦正凝
视茫茫夜空,他的思绪正在璀璨的星空中遨游。灵山江碧水东流,鸡鸣山翠色依旧
。或许赵友钦埋在此地的尸骨早已腐朽,但他仍在向一代代后人传递强烈的信息。
一部《革象新书》问世以来,吸引了多少学者科技工作者研读,从中得到启迪。赵
友钦的名字列在中国古代科学家行列中。2002年,衢州市人民将他评为“衢州市十
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赵友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勤于实践的精神,已成为千万青
少年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立志为祖国和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
斗。鄢卫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