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与农民面对面座谈共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宣传信息

第21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2005年11月4日


我市举办大型电视谈话节目
市委书记与农民面对面座谈
共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让全会精神深入农村、深入农民,11月3日,我市在柯城区姜家山乡三山村现场举办“学精神、话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型电视谈话节目,市委书记厉志海与百余名群众面对面座谈,共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谈话节目坚持“三贴近”原则,改变以往政策宣传偏于单向传播、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开展座谈、宣讲,大家讲实话,讲心里话,有问有答,既宣讲了五中全会精神,又理清了发展思路,并帮助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有群众感慨,“这种宣讲方式新颖独特,书记讲得明白,我们听得清楚。效果比开会好,我们农民欢迎。”
  一、领会精神,宣讲主题求实贴近实际。一是精心确定主题。为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同落实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十大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宇宁,市委常委、秘书长江汛波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办、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广电总台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柯城区领导参加的专题协调会,做到市、区、乡、村四级联动,集思广益定方案,精心策划求实效,最后立足于衢州三农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学精神、话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讲主题,同时提出了要把主题转化为话题、把话题设计成问题的要求。二是认真梳理话题。从衢州农村的发展实际和农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认真梳理、调整,把宣讲主题转化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既很好宣讲了全会精神,又能很好地激起群众共鸣。三是科学排列问题。围绕两大话题,按照“在群众需求和政府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结合点”的设计原则,共设计了涉及交通、就业、卫生、教育等方面在内的50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经过科学排列,按照宣讲、阐释、问计、答疑和展望五个环节,分别落实到不同的对象。
  二、平等对话,宣讲形式求活贴近群众。一是开放场景。此次谈话节目不在会议室内按部就班举行,而是将现场外移,在充分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把活动点选择了姜家山乡三山村。优美的环境,熟悉的场所,消除了参加节目的农民群众面对镜头的紧张感,显得随意自然,同时主持人和厉书记都主动邀请围观群众参与节目,发表意见,这种开放而真实的现场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让群众在亲切的氛围中说出心里话。二是平等对话。这次活动采取座谈方式,市委书记及民政、交通、人劳、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农民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拉家常式谈话,营造了一个平等的对话氛围。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农民群众道出疑惑、提出建议,市委书记解读政策、释疑解惑,职能部门实话实说、排忧解难。2个多小时的节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
  三、现场办公,宣讲内容求真贴近生活。一是面对面交流,推介典型引导农民。在节目中,积极引导建设新农村成效明显的农民代表、农村干部唱起主角、畅所欲言。如围绕发展农村生产问题,姜家山柴家村发展柑桔精品加工合作社的典型发言博得啧啧称赞;围绕农民就业创业问题,七里乡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和石梁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经验介绍赢得阵阵掌声。同时,市委书记厉志海通过平实、朴素、亲切的语言,向农民群众详细介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要求,让农民群众意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衢州的生动实践和具体实践。二是心连心答复,解决问题关爱群众。在谈话中,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如群众反映进城打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引起了厉书记的高度重视,详细介绍了进城农民在自主创业、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针对农民群众提出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问题,市有关职能部门详细地介绍了路网、电网、通讯网、环卫设施网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安排,并当场拍板了“年内恢复公交车”等多项工作方案。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