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传 信 息
第1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nb sp; 2004年1月12日
目 录
1、元旦春节“五下乡”活动全面开展
2、衢江区“五下乡”注重“三结合”
3、去年我市“五下乡”活动丰富多彩
元旦春节“五下乡”活动全面开展
1月5至6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文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司法局等部门各类专业人员百余人,赴柯城区万田乡、龙游县詹家镇二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法律“五下乡”活动,拉开了我市今年“五下乡”活动的帷幕。
文化、科技、卫生、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咨询、演出、图片展、写春联等形式,提供咨询服务,为群众书写对联、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开展,常下乡。据统计,两天里,共送图书1400余册,发放各类资料5400余份,提供咨询服务500余人次,为200余名农民看了病,有3000余名农民群众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写春联800余对。
衢江区“五下乡”注重“三结合”
近日,衢江区委宣传部组织区文教局、卫生局等部门到云溪乡希望新村、湖南镇开展“五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了一幅幅喜气洋洋的春联和一张张红彤彤的“衢州精神”年画,还免费为当地群众进行健康咨询和现场诊治。
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要,衢江区组织把“五下乡”活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结合,与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送温暖活动相结合,将棉被、食用油、“衢州精神”宣传年画、科普资料、家庭卫生知识等一同送到山区人民手中。到目前为止,已发放各类科技信息资料1000多份,为群众书写春联400幅,为500多名群众免费现场诊治。
2003年我市“五下乡”活动丰富多彩
团市委:把青年农民素质拓展工程作为“三下乡”活动重点,先后到70多个乡镇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咨询、捐赠科技图书音像资料和劳动技能培训。共组织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100余支,印发“三个代表”、“防非典”等宣传材料5万份,开办各种培训班240多期,培训青年农民10000余人次,义务演出30余场,为贫困群众捐款40余万元。各级团组织还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如中国联通衢州分公司团委出资一万元,帮助10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就学;东方大酒店团委为后溪小学生贫困生送去4000元。全市团组织共接受社会捐款43.2万元,结对救助了232名贫困大学生。
市妇联: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妇女素质工程”,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村妇女“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去年,全市妇联系统对28014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服装缝纫、家政服务、实用技术等方面,其中,培训家政服务员9444名;输出务工人员18423名,其中,家政服务员3430名。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联系实际抓发动,激发农村妇女创业热情。大力宣传农村妇女素质培训和劳务输出的重要性,树立优秀女性务工典型,营造浓厚的“劳务输出光荣,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农村妇女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二是面向市场抓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实施“十万农家女新技术推广培训计划”,采用委托用人单位培训、妇联组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以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实用技术到位率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层层开展培训。三是优化服务抓输出,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汇道。与宁波、杭州、义乌等地的八家企业建立了长其的用工协作关系,联系岗位4000多个。各级妇联还建立了参加培训妇女和外出务工妇女的档案台帐,对有关情况登记造册,进行动态管理,保持与她们的密切联系,努力为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市文化局:以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主题,结合生态市建设、创业富民和万名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等工作,重点创作了排演了一批思想性强、内容新、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组织文艺工作者230余人次“送文化下乡”,为当地群众写对联、发放农业科技材料、举办衢州籍名人事迹展览,放映科教影片和优秀故事片,并精心组织了文艺演出。抓好“文化常下乡”工作。组织文艺干部到各县(市、区)乡镇社区辅导排练文艺宣传节目,培养社区文艺骨干数十人,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文艺活动60余次,参加活动的群众近2万人。结合网络题材创作排演了现代戏《e路歌声》送戏下乡进校园演出80余场,观众近10万。实施“送电影进百村”、“送戏剧进百点”、“送春联进万家”工程,深受群众的欢迎。
市广电局:深入实施《衢州市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实施方案》,在前两年完成2231个村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去年完成了最后72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面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工作任务。目前,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乡镇联网达到了98.5%,行政村联网达到71.7%,网络用户超过32万,广播、电视综合有效覆盖分别达到了95.1%和97.6%。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设了《健康直通车》、《空中门诊》,《农村天地》、《生活广电系统与健康》、《农技110特快》等定期不定期的十余个专题,满足农村听众、观众的需求。在平时的新闻宣传中,加强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报道的分量,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信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市卫生局:在开展卫生支农工作中,认真落实医生评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必须累计下乡蹲点一年的规定,制定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派出医务人员下乡蹲点,得到了基层卫生院的欢迎,也为广大农民就医提供了方便。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医学会利用各类节假日,组织相关专家送医送药到农村,送到贫困户家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送器械药品下乡累计达9.1万元,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18次,培训医务人员198人次,组派医疗队12支,诊治农民1000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份。
市教育局:一是组织特级教师、市名师送教下乡。17位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分别在常山一中、三衢中学、常山白石镇中心小学开设了13节观摩课和11个讲座,420位教师代表参加了该交流活动。二是市直学校与农村学校挂钩结对,对口扶贫。市实验学校分别与衢江区樟潭、高家等结对,不仅送去具有创新、各具特色的10余节教学观摩课,还在全校发动党员、团员集资3500余元在坑口中心学校设立奖学金,奖励、资助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生活困难的学生。送去7台彩色电视机,改善教学装备。衢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向龙游、开化、衢江、巨化、常山、柯城等地学校送教26节,受到当地教师的好评。三是市教研室组织了学科下乡送教、指导教学活动。语文、化学、物理、英语等学科先后向县(市、区)送教60余节,通过对各县(市、区)学科教学的指导和新课程教学培训,提高了我市整体教学水平。
市科协:年初,各县科协组织了大批科技人员到乡镇举办科普大集,开展技术咨询,为农民送上科技大餐。在全国科普宣传周活动中,围绕“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这一主题,将7000份防非典宣传挂图发到了全市每个自然村,还组织宣传车到重点乡镇巡回宣讲等。全省首届科普节期间,精心组织了新型科学技术农产品推广展示、农村科普图书发行仪式。科普集市等活动,开展科普乡镇创建试点工作。利用农函大教学基地,围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积极开展“万名农民学技术、千名骨干评职称”活动。开设了服装、电脑、种植业、养植业、家政等二十多个专业的培训。农函大还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
市农业局:以农民素质培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搞好农业科技下乡。牢牢把握“市场需求、农民需要”的培训要求,制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95万余元,组织农民培训691期,培训农民31576人(次),各级农业部门编写的《种养业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指南》、《食用菌种植指南》等,深受农民欢迎。通过培训,一大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按照“以需促用、以用促建、重在应用”的思路,进一步抓村级农技110网络终端、农技110示范乡村和农技110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农技110的服务水平。各县利用网络促进招商和获取订单,引进项目263个,投资额9087万元,订单707项,成交2698万元。
市科技局:一是集中办好大型科技咨询活动。10月,组成30多名林业专家到江山市凤林镇,当天共分发资料2000余册,出售新品种价值1万余元,接受咨询1千多人次。专家们还利用图片、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朋友宣传林业新技术、新产品。12月,结合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举办了大型群众性科普宣传、咨询现场会。二是为工业立市构筑新平台。创办了工业110网站,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网上技术市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特点。为农民企业与高校院所构筑科技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人员下企业服务,对没有电脑、不懂上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认真做好培训和服务。大力发展会员企业,征集企业技术难题,新发展工业110和网上技术市场双重注册会员234家,网上发布技术难题288项,拟提供研发经费13904万元,已签约项目1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54万元。三是继续满足农民的技术新需求。对专业村、专业大户实行重点包干服务,对经营食用菌、特禽养殖、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的群众进行集中培训、技术咨询、疑难解答及现场指导。共组织全市近万人次的科技专家下乡,举办各类科技大集30多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46场次,培训农民近15万人次,发送科技资料42万余份,赠送各类科技录像(碟)1260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