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传 信 息
第23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nb sp; 2004年5月28日
前松园村“老年文化俱乐部”情况调查
樟潭镇前松园村座落在衢江以南的沙洲岛上,村庄四周环水,人口986人,其中长期在外务工经商211人, 60岁以上老人67人。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2000年以来,镇、村两级适应群众需求,创办“老年文化俱乐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收到了宣传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生活、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等多方面效果。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农村文化生活仍显得单调、枯燥。 “一壶老酒,一杯好茶,搓搓麻将,敬敬菩萨”,曾是前松园村精神生活的写照。2000年暑期,一批老年人甚至提出要在村口原龙华寺遗址建设老佛殿,供大家念佛。这个情况引起镇村领导的重视。经调查了解,老年人提出这个要求,并非相信“菩萨会显灵”,而是需要一个交流娱乐、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为此,镇村两级一方面立即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教育活动,说明迷信活动的危害,并予以及时制止;另一方面针对本村实际,积极搭建平台,支持村老支书邵三号、老妇女主任平银凤等组建老年俱乐部,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特别是村里老党员、老干部的带动下,村老年文化俱乐部自2000年8月成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成员已发展至70多人。
从开展的情况看,该村老年文化俱乐部有三个特点:一是群众自愿。老年人文化俱乐部成立初期,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场地、没有乐器、缺少资金。在此条件下,老人们自发组织,捐钱出力,自制二胡、板胡等乐器,自编自唱开展活动。老年人俱乐部场地就放在发起人之一、老妇女主任平银凤的家里。群众的积极性成为俱乐部的重要支撑。二是参与广泛。在俱乐部70多名成员中,男性成员5人,以妇女为主。成员年龄以50?80岁为主,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42岁,成员年龄基本囊括了该村中年以上各个年龄层面的村民,参加人数占全村在村人数(除长期在外打工、经商等人)的五分之一,几乎家家有俱乐部成员。三是形式多样。老年文化俱乐部发展至今,组织逐步完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俱乐部已形成活动创作组、排练组、表演组,并根据不同年龄层面实际分组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涉及婺剧演唱、快板、唱道情、讲故事等众多门类活。俱乐部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演出水平。近四年来,该俱乐部已先后到烂柯山、全旺镇、高家镇等地表演10多次,并邀请建德百花婺剧团等外地演出团体进村表演8次。
二、主要作用
前松园村老年文化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该村群众文化生活,有力推动村风民风的改善,为宣传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村民素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1、镇村干部的好帮手,政策法规宣传的好载体。老年文化俱乐部来自群众,贴近民心,具有与群众天然的联系。该村老支部书记、俱乐部发起人之一邵三号是个文艺多面手,会作词、编曲、演戏、拉二胡。四年来,他在作词中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后制作道情词、快板词20多篇,其中《歌唱党的十六大》、《批判法轮功》、《“三个代表”到农村》等已成为该村男女老少皆会唱的歌曲。75岁的平银凤是村里的老妇女主任,也是俱乐部发起人之一。她积极利用俱乐部活动的机会,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协助镇村干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该村每年两次的透环妇检率均达到100%,并连续多年未出现一例计划外生育。
2、生产快乐的“小工厂”,文化展示的大舞台。唱唱跳跳、说说笑笑,既陶冶村民性情,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村民余桂英长期以来身体不好,一度心情很差。参加村老年俱乐部活动后,渐渐变得开朗了,人也精神起来,头晕、身麻的感觉没有了,胃痛也没有以前厉害了。老年文化俱乐部的成立,使村里一些民间艺人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文艺队伍得到了整合,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如老支书邵三号会说唱、拉二胡,方水均会吹箫,方水根会拉胡琴等。今年农历2月,俱乐部还被邀请到全旺镇岩头村、高家镇盈川村进行表演,影响力逐步扩大。目前,周边的上样、陈溪等村的农民也纷纷前来参加活动。
3、群众教育的小课堂,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前松园村一度红五、麻将、双扣盛行。文化俱乐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村民余桂英与媳妇方银芳原本因赌博及琐事经常发生争吵。加入俱乐部队伍后,婆媳双双进进出出,每天参加有组织的活动,身心得到释放,也不斤斤计较了。婆媳关系得到改善。村民汪生兰原来沉溺于赌博,家人多次劝说始终不见效果。老支书邵三号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宣传有关政策,并积极邀请她参加老年文化俱乐部。汪生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俱乐部,渐渐地打消了赌博的念头,并成为老年俱乐部的骨干分子。如今的前松园村,参加健康有益活动的人多了,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人多了,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融洽了,小吵小闹、家庭纠纷少了,村风得到明显好转。
4、技术信息的交流所,农民致富的助推剂。老年俱乐部有些成员原来就是全村有名的种养殖高手,有的成员儿子是农业示范户,有的成员兄弟是企业主。在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他们也不时地开展着各类信息交流,使俱乐部成了技术信息的交流所。2001年,村民陶水姣得知来料加工经济人蒋福生有一批拉链头急需找人加工,便在俱乐部发布了这个消息,很快就组织起10多位妇女参加来料加工,每人每天增添了15?16元的收入。今年2月初,村民林青如、林建红参加了由镇政府举办的苗木培育技术培训班,在听了讲课后,觉得有关技术很实用,便发动俱乐部其他10多位成员也参加培训班,如今,她们正在商量如何发展苗木种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俱乐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当得知村民许文静在沈家开发区做生意,家里有3亩多地抛荒时,便做思想工作,劝他认真发展农业生产,许文静最终将责任田租给弟弟种植。
三、几点建议
前松园村“老年文化俱乐部”的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要按照“使文化俱乐部成为农村宣传教育阵地、文化娱乐中心和经济文化融合的载体”的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特色文化村建设工程,不断满足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农村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乡镇、村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协调,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2、加强辅导。目前的文化活动大多处于自编自演、自说自唱阶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陈旧。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并在节目创作和编排上及时给予指导,在节目内容上要把好关,使文化活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质量和档次。
3、加大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要持续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在文化活动场所和器具设施上要有投入。前松园村老年文化俱乐部虽已挂牌,但限于条件,还没有一个活动场所,老年人的活动还在村民的家中进行,这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 (衢江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