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衢政发〔2004〕61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市区
生产要素配置的意见
为促进市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强生产要素管理,加快市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市区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强市区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来,市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对土地、资金、电、煤、油、运、水等要素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区电、煤、油供给偏紧,用地管理从严,资金缺口较大,水库蓄水不足,运力需求猛增,要素“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明显。“十一五”期间市区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市区生产要素增加供给、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
(二)加强市区生产要素配置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市工业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两大战略,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综合利用”的思路,加强电、路、水、煤、油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着力解决要素建设的重大问题,克服要素瓶颈制约,促进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为实现市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要素支撑。
(三)市区生产要素配置的主要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对能源、交通、供水、土地整理等项目的推进和信贷资金筹措,到2010年,基础设施配套趋向完善,生产要素供需基本平衡,要素配置基本能适应市区经济社会及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并适度超前。具体目标为:2005年市区(不含巨化)电力最高负荷缺口力争控制在8-10万KW内,到2010年电力供应实现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盈余;市区2005年贷款余额(含异地)达到205亿元,“十一五”期间信贷供给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计划完成土地整理面积26.8万亩,争取获得土地折抵指标2.1万亩;2005年和2010年水厂供水能力分别达到每日108.5万方和117万方;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到2010年两区新增硬化通行政村公路500公里,公路通村率达到90%,路面硬化率达到70%;近期煤炭库存量保持15天以上水平,柴油日库存量保持2500吨以上的警戒水平。
二、优化配置,超前建设,为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四)加快电网和电源建设,完善电力供应保障系统。优化电网结构,增强供电能力,抓紧建设500KV九龙变、220KV太真变、赵宅变、安仁变和扩建航埠变,加快市区14个110KV和4个35KV输变电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加快10KV及低压线路的改造与建设。推进电源建设,加快东港热电、巨宏热电、塔底电站等一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余热发电,着力缓解电力供应紧缺局面。
(五)加强电力调配,努力降低电力供应不足造成的影响。全力以赴做好电力供应和调配工作,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增加供电指标。切实做好有序供电,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保证居民生活用电和重要部门、重点企业用电。加强用电调控工作,通过大、中型企业积极错峰、避峰让电,解决最高负荷缺口部分。
(六)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2005-2010年重点抓好市区12个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和厂房资源、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确保合理合规用地需求;加快农转用后供地速度,建设用地供地率提高到95%以上;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城镇绿化率达到30%以上时,具体工业项目绿化控制指标要限制在20%以下。对要求增资扩建的企业,若己使用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达不到“双控”指标的,在再次供地时按投资额扣除已使用土地利用不足的部分;对超过控制指标20%以上的,今后项目需扩建时,用地予以优先考虑。抓住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留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
(七)尽力保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市区中低压电网、企业自备变电所建设和15吨以上大吨位车辆购置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建立快审快批的绿色通道,对市本级重点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在信贷资金上予以倾斜,促进现有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探索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新路子。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对续建项目和生产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能促进提高产业关联度、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项目给予更多的合理支持。
(八)努力盘活存量资金,积极争取可用资金。对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现金回笼、票据签发、票据回笼与背书、资产负债变化等情况要进行深入调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合理授信,挖掘、盘活各种票据资源。积极鼓励优质骨干企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力争2010年前有3家以上上市公司。大力引进外资,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加强对民间资金流动的引导和规范。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省各条渠道的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外地商业银行在衢州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异地金融机构资金,对市本级商业银行向上级行拆入资金的,根据其存贷比例、拆入资金金额等指标给予奖励。
(九)加强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市区发展用水需要。本着资源共享原则,巨化片区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由巨化自来水厂供应,其它城市规划区生活用水、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园区工业用水由市自来水公司二、三水厂供应,东港园区工业用水由东港水厂供应。加快乌溪江引水工程干渠渠系配套建设,满足衢江南岸的供水需求。利用乌引西干渠引水至廿里镇建水厂,满足沿途农村饮用水需求。加快寺桥、九华水库前期工作,作为市区补充备用水源。对饮用水源有困难的乡镇,至少要保证一个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五年内完成市区18个乡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山区,通过联户建水池(塔)、引用卫生山泉水或溪水等办法解决用水问题。
(十)加强乌溪江水资源保护和水量调配。湖南镇、黄坛口水库是市区的饮用水源,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划定的水源保护区严格加以保护。加强对市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统一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在城市不断扩大、用水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统筹考虑乌溪江引水工程、石室堰引水工程、乌引西干渠引水工程中各用水单位的需求,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要。
(十一)推进建设九景衢铁路,加快物流基地(中心)建设。本着“统一对上,内部协商,市场运作,加快推进”的原则,与江西沿线各市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时期适时开工建设九景衢铁路。加快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市区段取直工程、衢常铁路建设和衢州东站建设,提高铁路营运能力。结合衢常铁路接线和货场迁建建设市区统一的公用型物流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工业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中心,建设煤炭交易市场和成品油库,组建货运交易有形市场,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的对接率。
(十二)加快公路建设,开辟水上运输新通道。积极推进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及龙游支线、龙丽高速和市区南过境公路建设,保证高速公路与城市、园区及国省道的通道畅通。加快320国道衢龙公路、23省道衢州?上方、主要县道衢州?巨化、衢州?石梁、樟潭?大洲等中心城市与重点乡镇之间的公路改造建设,市区道路规划建设与县乡道路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共建共享。优化城市路网,加强市区运输场站建设。结合衢江水利开发,对衢江航道进行梯级开发,恢复衢江水运,到2015年衢江主航道争取达到Ⅳ级标准,建设年吞吐能力为160万吨的衢州港。
三、统筹规划,加强对市区生产要素配置的领导和协调
(十三)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切实增强生产要素整体谋划能力。要加快市区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理,做到“三规”有序衔接。要加强对市区经济发展的谋划,进一步完善市区发展空间、产业布局规划,在工业园区经过整合后要尽快编制统一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提高设施和要素的共建共享水平,几个开发区的防洪堤要按照防洪、生态、景观的城防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空间、产业布局为前提。按照“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各部门要对要素规划实行年度计划滚动管理,根据有关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完善,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十四)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降低能耗、水耗、物耗。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开展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在社会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在企业内部、园区开发区和社会消费等不同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加强灌区节水农业项目建设,对工业集中的区域,应考虑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质供水。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节能、节水设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减免税。鼓励工矿企业采取循环用水、污水回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等设施建设所购置的设备可加速折旧。针对“电荒”凸现出的问题,将用电政策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耗政策结合起来,对能耗不同的重点工业企业分别实行不同的用电政策,以此限制乃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坚决淘汰设备陈旧落后的“五小”企业。
(十五)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区在努力扩张工业总量的同时,逐步调整过分依赖和倚重传统重化工业的工业结构,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发展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市区服务业。加快制造业结构转型,使企业效益提高逐步转到主要依赖软性资源上来。积极调整运力结构,鼓励引导发展大吨位集装箱运输能力,主动应对公路限载。积极拓展周边市场,提高运输效率。
(十六)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和兴办工业项目。着手编制市区产业准入门槛,在确立工业项目建设和吸引外来项目投资决策前,充分考虑投资项目在能源、资源和交通等方面的支撑能力,缓建基础性要素供给困难的项目,项目开工做到“规划许可,环保达标,用地合规,要素可供”。
(十七)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进程。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水务一体化改革,打破水资源管理分散、城乡分割、政出多门的局面,实现从工程建设为主的农村水利向资源优化配置、环境生态平衡的资源水利转变,从城乡分割管理向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转变,推进水利产业化、市场化进程。逐步按市场规则调整水价,推行用水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进紧缺要素的节约使用。利用市区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要素资源,探索建立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十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要素保障程度。由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市区大宗生产物资、原材物料及产品运输的扶持,对新增或更新50吨/辆以上的多轴大吨位车辆的投资给予财政补助。建立成品油、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制度,由财政落实储备基金,主管部门负责抓好落实;对相关的储备设施建设也要给予大力支持,重点是煤炭市场建设及“中石油”落户衢州后的油库建设。做大做强市级担保公司,成立担保公司行业协会,规范担保公司运作,确定合理的担保费率,对要素项目建设企业给予合理的担保。
(十九)实施生产要素应急预案,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根据市区煤、油的供需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当湖南镇水库水位在9月底前低于210米时,严格控制顶峰发电;在9月底前低于205米或年底前低于198米时,应分别启动下游供水应急方案,黄坛口电站按下游用水需求进行发电。在夏季迎峰度夏期间,要建立供电服务应急机制和应急服务措施,根据电能的实际可供情况执行相应的限电预案。根据紧急物资运输应急预案组织应急运力,按每10万人口配备3辆5吨以上货车的比例,并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运力的管理和调度,确保发生运力紧张时,可以随时调度落实到位。
(二十)探索市区“两级政府一级管理”模式,加强资源要素统一配置能力。理顺市区生产要素管理的机制,针对生产要素的不同性质,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科学、合理、协调的要素配置机制,不断提高市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二○○四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