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芝瑛和她的楹联

发布时间: 2015.10.18   来源:阿毛

吴芝瑛(1867一1933) ,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安徽桐城(今枞阳)会宫乡老桥村人。父亲吴宝三(1838-1889),字康之,号鞠隐,幼随族叔吴元甲(著名桐城派大师吴汝纶的父亲)为生。吴元甲是儒生,中过举,以教书为生。吴宝三在族叔家教下成长,后至京为满族大臣宝鋆抄书誊稿。他写得一手好字,端正清秀,一次在誊写书信时,将自己的一首五律诗附上。诗中有“剑磨三尺短,马勒万山过”之句。宝鋆看了很高兴,见他有才气,便与之诗词唱酬。后荐至国子监,被山东巡抚谭恪收为幕僚。20多年中,历任宁阳、禹城、蒲台、武城、郓城等地知县,所至皆“恤民兴学,不遗余力”。光绪十四年,50岁时便告老还乡。在故乡浮山下,兴建了鞠隐山庄。以家兴学,教授乡里。
 

清同治七年(1868)二月二十日,吴宝三在山东为官期间,女儿芝瑛出生。吴芝瑛自幼聪慧过人,四岁能背诵唐诗,七岁临帖学字,父母宠爱她,特聘家庭教师授课。夸说:“此吴门女学士也,必有后望。”
吴芝瑛静处深闺,在家庭教育熏陶下,自幼攻读诗书。她天性聪慧,加之勤奋,年青时已饱览家藏古今书籍,尤嗜唐宋诸大家诗文和名家书帖,工诗、文、书法,时人誉为“三绝”。她临摹了大量碑帖,逐渐形成了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秀而不媚、铁划银钩的瘦金体书法风格。她读研了众多唐宋名家诗词,写出一手好诗。尤其是楹联,高雅奇特,拔然不群。她曾制小万柳堂法帖,所写的楞严经流入东瀛,甚得日本皇后的青睐,慈禧太后也很赞赏她的书法,曾亲自召见。
 
光绪十一年(1885),吴芝瑛十九岁,嫁与无锡文士廉泉。吳芝瑛父亲吴宝三,在山东为官期间,结识了齐河知县无锡人廉仲高,两家订下了儿女婚事。婚后吴芝瑛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廉家居住了12年。
廉泉,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清同治七年(1868)三月十三日生,无錫城內水獺桥人。5歲入学,后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16岁中秀才,19岁与吳芝瑛成婚。光緒二十年(1894)中举。翌年在京会試时参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他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人称“无锡才子”。光緒二十二年得尚书怀塔的赏识,任度支部(财政)郎中。
 
吴芝瑛不忘先父遗志,“恤民兴学”,曾将房地产捐赠创办“鞠隐学堂”。筹款赈济苏、皖灾民及妇女的慈善事业。辛亥革命时,在北京与秋瑾结为生死之交,积极赞助秋瑾游学日本。秋瑾牺牲后,冒险与徐自华{寄尘}葬秋瑾于杭州西泠桥旁,书墓表,抚养秋瑾之女王灿芝。被人称为“奇女子。她力劝任度支部郎中的丈夫不仕清廷,随之隐居上海。她曾变卖了珍藏的董其昌手书《史记》真迹全部,得数千金,替误落风尘的才女李苹香赎身。
晚年为沉疴所困,将沪上小万柳堂变卖,回无锡水獭桥故居,家境清贫。 1934年3月1日与世长逝,终年66岁,葬无锡惠山北麓。著有《吴芝瑛夫人诗文集》、《小万柳堂丛刊》、《剪淞留影集》、《俗语注解小学古文读本》、《鞠隐山庄遗诗题跋》、《帆影楼藏画目》等。
吴芝瑛病逝无锡时,曾惊动锡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亲往吊唁,亲书挽联,出殡之日,为之送葬。亲友送的挽联很多,现择录数联于下:
 
絮吟悲绝响,
侠墓结神游。   吴稚晖
一纸书使阿瞒褫魄,
千古恨为秋瑾招魂。  李遽庐
千金慨脱烟花籍,
一角孤撑风雨亭。  (佚名)
为吴季子女,为梁伯鸾妻,为欧阳修母;
有谢道韫才,有蔡文姬长,有曹大家风。   叶锡爵
能书能诗能文章,巾帼全才,往古来今推巨擘;
尚侠尚义尚道德,瑶池遽赴,凄风苦雨总伤心。  倪道荣
上述挽联,十分贴切地记述了人称文如苏海韩潮书如颜筋柳骨的才女、侠骨义肠的奇女子、巾帼英雄的吴芝瑛,一生干的几件国人皆知、甚至感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吴芝瑛写得一手好字、好诗,尤其是楹联,高雅奇特,现将她的感人历史事迹连同她书写的著名楹联,记述于下:
  (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俄、法、美、意、日、德、奥组成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攫取了种种特权,还强索赔银4.5亿两。清廷国库空虚,用增加税收,来搜刮百姓。吴芝瑛目睹此情景后,上书朝廷,倡导“国民捐”,主张“产多则多捐,产少则少捐,无产则不捐”。这一举动刺痛了达官贵人,顿时流言四起,她成为众所非议的对象。吴芝瑛感到十分伤心,同情革命的思想由感而生。胸中燃起抗击侵略者的怒火,她不顾抛头露面,走上街头,用旧木箱作桌,破瓦片为砚,当众挥毫,书写了一副又一副爱国联,进行书法义卖,将义卖所得支援前方浴血抗战的将士。这里略录数副:
国不能破,家不能亡,卫中华,汉满蒙回藏同仇敌忾;
妻岂可离,子岂可散,保家乡,工农兵学商众志成城。
挺起!挺起!四亿病夫快挺起;
醒来!醒来!千万雄狮猛醒来。
    (病夫:西方殖民主义者曾鄙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阎王哪里?何不锁魑魅魍魉犯边鬼;
天兵何在?能放过琵琶琴瑟砍头王。
    (魑魅魍魉:泛指各种鬼怪,这里指侵华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琵琶琴瑟:四字均以两个王字当头,作者借以指代凶横跋扈的清王朝大小头目。)
振中华,掌权须似秦皇汉武;
斗洋鬼,挥戈应如继光则徐。
    (继光则徐: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清代力主禁烟抗英的大臣林则徐)
    八国侵略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和大臣们仓惶西逃。这时,吴芝瑛和廉泉对清王朝越来越不满,从同情革命到倾向革命、帮助革命,开始认识“救国不能救清,强族不强一姓”。因此,夫妇俩暗中同革命党人有了联系。这时,吴芝瑛写下了这副联:
民族即中华,强族不强一家姓字;
祖国属大众,救国无救满清王朝。
(一家姓字:指满清皇族。)
      (二)
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吴芝瑛居京,结识了后来成为革命党人的鉴湖女侠秋瑾。二家近邻,情同手足,义结金兰,朝暮相处,唱和频繁,共斥清廷腐败,同抒报国情怀。秋瑾是自绍兴随丈夫王子芳进京的。王子芳是度支部主事,廉泉下属。王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寻花问柳。秋瑾对自己的封建婚姻不满。吴芝瑛知道秋瑾与王子芳再难和好,十分同情,给盟妹写了二副联句。
驹隙光阴,聚无一载;
风流云散,天各一方。
(驹隙:《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以在狭缝中看快马奔过,来形容光阴迅速。)
貌合神离,有距离难成眷属;
同床异梦,无缘份何必夫妻。
    光绪三十年(1904),秋瑾决意摆脱羁绊,离开王子芳,东去日本游学,旅费多赖芝瑛资助。行前陶荻子夫人在陶然亭为秋瑾饯行,与会者有吴芝瑛,酒酣耳热,惜别依依。吴芝瑛铺开宣纸,饱蘸浓墨,书写以下一联,送与即将踏上征途的盟妹秋瑾。
离经叛经,贤妹愚姐心心印;
出国救国,海角天涯默默偕。
(三)
光緒三十年(1904)冬,吴芝瑛劝夫勿屈事清廷,辞职南归,移居沪上。翌年,在上海曹家渡购地筑园,营造別墅,题名小万柳堂。此堂是上海有名的园林别墅,滨苏州河南畔,滨流带水,垂杨数百、枫叶荻花,可观渔舟唱晚,叠雪归帆。它编竹为楼,幽静素雅。上下厢房,厨房共30多间。有天桥走廊通阁亭。其中二层建筑,六角形亭阁,面积12平米,琉璃瓦顶,玻璃门窗,阁中有桌案几台。堂内帆影堂、翦淞阁为吴芝瑛写经吟诗之所。
堂内悬挂吴芝瑛题书的楹联多副:
流云蔼青阙;
金壶启夕轮。
——集《萧选》题小万柳堂帆影楼
野老时一望;
游子澹忘归。
——题小万柳堂西楼
丹霞夹明月;
惊风涌飞流。
 ——题小万柳堂剪淞阁
屋小疏茅复;
门深乱柳遮。
——集《楞严经》题小万柳堂南园
无以慰延伫;
聊可莹心神。
——集《楞严经》题小万柳堂南园
      (四)
秋瑾第二次赴日,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翌年,秋瑾因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被日本“取缔留学”返国。到上海后,即去看望日思夜念的盟姐,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说:“女士自东归,过沪上,述其留学艰苦状。”姐妹重聚,喜不自胜。这时秋瑾一身男装,腰间还佩有一把日本倭刀。秋瑾介绍这把刀是用大姐(吴芝瑛)送与小妹的香囊换来的,并为大姐舞刀赔罪。吴芝瑛接着记道: “既出其新得倭刀相示曰:‘……长途触暑,一病几不起……’既而行酒。酒罢,女士拔刀舞,唱日本歌数章,命吾女以风琴和之,歌悲壮动人。”舞罢,吴芝瑛拿着毛巾帮她擦汗,说:“香囊换回宝刀,值得。过两天,愚姐再给你绣一只香囊。”
这一次秋瑾与吴芝瑛重逢,吴芝瑛书赠一联,对秋瑾投身革命表示了坚决支持和热情赞颂。(此联后悬于绍兴秋瑾故居)
英雄尚毅力;
志士多苦心。
(五)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六日,秋瑾于绍兴被害,吴芝瑛闻讯,悲痛欲绝。3个月后,吴芝瑛和徐自华,挺身而出,写下多篇文章,相继在上海《时报》等报章杂志上发表,互相呼应,矛头直指当局。 徐自华与吴芝瑛两人商定:按照秋瑾遗愿,合力营葬秋瑾。
    十一月下旬,徐自华和她的义女濮亚华渡过钱塘江,来到绍兴城里。寻到和畅堂秋瑾家,告诉秋瑾家人,她已与吴芝瑛商定,要为秋瑾公开营葬。秋瑾家人闻说,深受感动。当年秋瑾在家乡浙江绍兴轩亭口就义。其族人和家人慑于清廷血腥恐怖,怕受株连,不敢收葬她的遗体。后来,秋瑾的哥哥赶回绍兴,草草收殓了妹妹尸骨后,暂厝于绍兴卧龙山麓文种山。当夜,徐自华由秋誉章等人陪同,持火把去荒冢探寻秋瑾的灵柩。见灵柩野栖,不免痛哭。
    徐自华回石门后马上寄书吴芝瑛:“妹已在西湖苏堤春晓处购得葬地,今请姐从初议,地为妹得,姐任营葬。望速派人来杭料理造墓事。”
    吴芝瑛接信后,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徐自华派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悄悄地把灵柩运到杭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吴芝瑛与徐自华冒着生命危险,在大风雪中,强涉钱塘江,历尽艰辛,秘密将秋瑾灵柩由绍兴运至杭州西子湖畔。吴芝瑛与徐自华按秋瑾生前遗愿,买下岳王坟侧的一块墓地,正式安葬秋瑾。
二月二十五日,墓成,吴芝瑛亲笔书写了碑文,总共10个字: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刊于石上。徐自华则以传神之笔撰写了《鉴湖女侠秋君墓表》,面对西泠秋瑾新墓,吴芝瑛酹酒赋诗祭悼,诗曰:“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济愧偷生。搏沙有愿兴亡楚,击浪无锥铲暴秦。国难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酒悲歌泪涕横。”
吴芝瑛对秋瑾“其狱之冤,其遇之酷”极为悲愤。抚碑一哭的忠义之情令天地为之动色。吴芝瑛题书杭州秋瑾墓楹联云:
    一身不自保;
千载有英名。
(六)
安葬秋瑾后,吴芝瑛不顾当时患着重病,撰写了《秋女士传》、《记秋女士遗事》二文,详记秋瑾平日行事、报国壮心及视死如归之大义,为后人研究秋瑾留下史料。 并将自己的住所小万柳堂中一阁,命名为悲秋阁。阁二层,六角、琉璃瓦顶,玻璃门窗,有桌案几台。供女侠秋桂瑾遗像。她吟诗一首云:“爰书滴滴冤民血,能达君门死亦恩。今日盖棺论难定,轩亭谁与赋招魂。天地苍茫百身感,为君收骨泪沾巾。秋风秋雨山阴道,太息难为后死人。”再含悲撰书二联,悬挂堂上:
叛家庭,反清满,一腔血,一身胆,雪剑鸟枪侬革命;
埋侠骨,送英灵,一抔土,一把泪,斜风冷雨我悲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志未酬,香已消,秋风秋雨山阴道;
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妹荣归,姐耻在,切齿切骨万柳堂。
(七)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告捷。这时吴芝瑛病魔缠身、咯血。她热情欢呼秋瑾等烈士的鲜血浇灌了革命之花。上海成立了民军,她仗义疏财,以助粮饷。当民军队伍浩浩荡荡向南京开发时,吴芝瑛特地赶到东站,亲眼看到男女老少欢送民军出征的情景。她热血沸腾,一气呵成了《从军乐》6首,歌颂革命军,喊出“大哉中国岂无人,一怒能叫四海惊!”又写信给孙中山,希望他“凭将双手挽乾坤”。武昌起义胜利后,吴芝瑛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女友,进行了一次讌集。集间,她满怀豪情写有一联:
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
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
(八)
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称帝,吴芝瑛极为愤怒,尽管她和袁家过去曾有交往,却立即写下万言书,大义凛然地指出袁的野心,为老贼勾画出丑恶嘴脸,说袁系“满清斥废之大臣”,“狡诈性成,偏用群小,将来必无良结果!“书中正告说:“总统者,为吾民服务之首领,文言之为总统,质言之一服务之头儿耳!服役之头儿之位,何篡焉?”接着告诫说:“今者身膺民国之临时总统,自然事事以准绳约法,体恤民心为当然”。信中有力地向袁世凯指出:“今试走国中,集三尺童竖而语之曰:‘孙文、黄兴畏袁某某乎?’无不匿笑而跳矣”。
吴芝瑛饱含革命的激情,在书中示以全国反袁形势:“顷者,东南宣告独立矣!讨袁军之旗鼓震布中外矣!……吾闻誓师者之言曰:‘某之本志,惟在倒袁!’又曰:‘袁一日不去,誓不生还!”最后,吴芝瑛站在民族正义的立场上,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为维护共和政体发出强烈的呼吁,责令袁世凯下台:“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永无宁日!”
随书附去一联。
总统乃公仆,言不成行,识时务者早该去;
共和即民主,名难符实,逆潮流人无好终。
作为一名女子敢于横眉怒斥袁贼,其义愤和胆识真是不让须眉,令人敬佩。
(九)
吴芝瑛撰写的楹联还有:
得未曾有,
从无始来。
——集《楞严经》题杭州夕照亭
斯人亦云逝,
寒梅徒自荣。
          ——集陶潜句题杭州巢居,宋林和靖旧居
有本如是者,
知几其神乎。
 ——题杭州灵隐冷泉亭
新堤旧井各无恙,
引杯看剑坐生风。
——赠吕公望(时任浙江督军)
得大安稳,绝于人境;
离一切相,情均天伦。
            ——集《楞严经》题杭州夕照亭
远瞩林园,胜妙殊绝;
越诸尘果,身心了然。
——题西湖花港观鱼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