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期三衢道中—《草鞋岭樵歌》读后感言

发布时间: 2015.10.18   来源:超级管理员

游子乡情
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诗歌
——《草鞋岭樵歌》读后感言
柴 廷 芳(建德)
    《新年伊始,农民诗人何石粱给我寄来一本他新出的诗集——《草鞋岭樵歌》。我开卷一读,似有缕缕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随着那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的诗歌,在我脑海里回荡。我的思绪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诗歌的境界之中,心潮和诗人一同澎湃,情感同诗人一起悲欢,脉搏与诗人同步跳动。我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这本诗集后,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禁不住要絮叨几句乡情话。
    何石梁君是我的吟友,也是我的老乡。我俩不仅是同村人,而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还在同一片土地上并肩耕种,共同度过十多年不平凡的艰苦岁月。所以,我对他这本《樵歌》的感触犹深。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是我们共同洒过汗水的地方,自然会牵动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对往事的深切回忆。
    何石梁君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父兄姐姐都是满腹诗书的文化人,可他却生不逢时,碰上了新旧社会大交替的时代,家道中落,只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务农,与土地大山相伴一生。然而,他又不是常人眼里普通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一位既用体力劳动耕作,又用心灵去营造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农民。他在大山的茂林修竹中培育灵感,在稻麦果蔬间播种诗情。农忙时,他荷锄耕作,用汗水浇灌土地;农闲时,他笔耕不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见所闻以及苦乐哀愁垒成诗行。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摸索出写作门道,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聪明才智,经过多年积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那些渗透着汗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诗篇,总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打动着读者。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却潇洒得诗意盎然;他徜徉在山水、田园、诗歌之中,把农民、诗人这两个似乎离得很远的词汇组合在一起,贫穷而富有,艰苦而浪漫。在他用心灵浇灌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不只是绿油油的庄稼,还有生香活色的诗歌和美好的梦想.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真实身份。
    这本《草鞋岭樵歌》名不虚传。书中极大部分内容是描写田园风味、歌唱农民生活、抒发山水情怀的诗篇。那苦中带乐的腔,酸中带甜的词,唱中带白的调,豪中带野的味,把山里人豁达、英气、豪迈、粗犷、热情的性格与情致都充分表露了出来。我特别欣赏他诗中那处处可见的口语化词句,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有创新.可以说是采自然之精灵,扬时代之新韵,出肺腑之真情的神来之笔,形象逼真,神韵无穷。如“又到备耕忙碌天,春寒不减雨绵绵。披蓑戴笠出工去,赚个圆圆轱辘圈。”这是描写当年集体生产时的情景,那“赚个圆圆轱辘圈”之句,既生动真实,又寓意深蕴,隐含了内心对“画饼充饥”的无奈,只有经历过生产队集体劳动的人才能写出这么深入浅出的诗句来。再如“山途遇雨若油搽,柴担在肩难走呀。稍不留神一脚滑,窟臀变作老南瓜。”把山途挑柴遇雨的狼狈相,写得生动活泼,如歌如诉,寄辛酸于嬉笑,寓痛楚于诙谐,化雅韵为俚曲,远古奥于平易。其中“窟臀”二字是当地的土语,意指屁股,这种民间俚语如不是亲身体会,并擅于融化运用,是变不出新词来的。还有:“芒鞋惯识荆榛路,斗笠无分晴雨天。斩棘丛深凭利刃,挑柴重担靠蛮肩。”、“好将跋涉当行乐,不把辛劳喊可怜。落日归途歌满载,重肩卸了吸筒烟。”描述樵夫砍柴苦中作乐的神情,简直是活灵活现,形具神生。不管多重的担子,只要卸下来息息肩,吸筒烟,就是“快活似神仙”了。再看他的《南歌子·重阳即景》:“节令过寒露,人间得爽凉。迎神扫墓闹重阳,更请戏班登演老祠堂。    亩畈禾丰熟,丘坡橘溢香。田家四季不停忙,忙罢农桑还要盖新房。”过重阳节本是农村一年一度的平常习俗,但在诗人笔下却写得形象生动,灵气弥漫,如诗如画,富有新意。气势与词采并美,思想与诗情齐飞,寄托了诗人对乡梓风物的赞美,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还有一首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吃苦叶菜》,写得更令人耳目一新:“野蔌烹来苦带香,一家大小共争尝。须知今日时新菜,曾是当年活命粮。”如今吃苦叶菜是为品尝野味的生活小事,但诗人却发掘了新意,以“时新菜”与“活命粮”作了今昔对比,比出了苦尽甘来的真情实感,比出了时代巨变的大主题,格高境远,构思精巧,语言灵动鲜活。这些从心中流出来的口语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背乎传统格律,虽文字浅显,但精神气局却十分新鲜活泼,富有灵气。
    在这本诗集中,像这样的口语妙词,不仅仅在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中常见,而且在各类题材的诗词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妙语连珠,新词迭出。如他的《老伴情》之一写道:“天鹅莫笑癞蛤蟆,牛粪居然插上花。桃韵争同梅韵闹,大乔不比小乔差。清池怎可无莲藕,穷汉终于有室家。日出耕锄日落息,归来饭菜现成扒。”可谓情真意切,妙趣横生。其中第一联两句,把民间的反话当正话来写,真是别出心裁。再如他写自家“赋闲”老屋的情景:“堂前室内尽尘埃,天井回廊长绿苔。桌面平光无一物,任凭老鼠摆擂台。”一座无人居住,满目尘埃,一片寂静的老屋,有了最后一句,就把整首诗写活了。他自庆七旬生日的诗也写得与众不同:“恁个穷愁落魄人,居然活到古稀辰。扪胸愧对蹉跎月,抬眼欣看妩媚春。” “想想从前比比今,为人不可缺良心,航标拨正风帆速,箍咒松除恩泽深。” “成家儿女来相祝,新袄新鞋暖老身。”诗中充满了对改革开放后,晚景欢娱的幸福感,但没有一句空话、套话,全都是出自一位老农民内心的大实话、大白话。即使是非常严肃的题材,在石梁君的笔下,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别具一格。如他写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咏》:“国寿迎来花甲隆,光荣不再属贫穷。栽培学子成才俊,鼓励能人做富翁。鲤跳龙门生路广,莺迁乔木吃穿丰。繁华世面祥和景,展示神州新貌风。”这首诗没有我们常见的庆贺诗中那些豪言壮语,说的都是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讲的是切身体会的身边事,不但使人读来感到亲切,还好像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尤其是“光荣不再属贫穷”、“鼓励能人做富翁”这两句,揭示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深刻变化,更耐人寻味,如嚼橄榄,口有余甘。再看他写的《鹧鸪天·庆贺“十七大”召开》:“一自‘三中’拨正来,神州恰似脱凡胎。几多笑脸营车屋,绝少愁容苦米柴。    楼耸立,路深开,民生大计唱和谐。轩辕喜出贤能后,引领群黎谋发财。”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实实在在的事情,热情讴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新气象,洋溢着诗人热爱新时代的满腔情怀,却没有半点虚应任务的痕迹,读来非常亲切自然。这些诗句看如信手拈来,似乎不费力气,但句句符合格律,且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朴实无华。只有既熟悉农民,又熟悉农村,既精通群众口语,又精通传统诗词的人,才能语海拾贝,缀成佳句。真可谓“看似寻常偏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大量运用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流自心源的口语词,是何石梁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这本《草鞋岭樵歌》的最大亮点,更是当今诗词界应当大力倡导的新诗风。它近雅而不远俗,近俗而不离雅,承古体,发新语,体现时代精神,是传统诗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发展方向。
    其实,“清音都自民间出”,当前,我国的诗词创作者已逸出文人的狭小圈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田野民间。许多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新时代农民,在辛劳耕作的同时,立足土地,歌唱生活,为脚下这片土地讴歌,把劳动与诗歌的内在联系表达得十分到位,写出许多富有灵气的诗词,为中国的诗海注入一股清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将成为推动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11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中,百分之八十的参赛者来自民间,其中尤以农民诗人居多,何石梁君便是其中的一位,并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这些情况说明,中国诗歌的根在民间,那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芬芳进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中国诗歌应该倡导的回归。
2013年1月12日
 

上一页 下一页